稿件来源:光明经济 时间:2022年10月26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如何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中国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庆大学刘渝琳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研究》,主题囊括了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环境资源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成果,为迈向新征程的中国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贡献智慧。
该书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分析了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态势加深、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等现实条件,从人口适度、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决定人口发展的内部均衡,与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制度影响人口发展的外部均衡角度,揭示可能实现“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内在原因与外在条件,挖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不同效应动态联系,诠释了人口均衡与保障制度有机搭配的政策效应。
全书共69万字,分为概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四篇共计十一章内容。前三章分别梳理了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研究背景、理论借鉴及内容界定;第四章和第五章围绕人口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逻辑基础与理论机理,采用计算机科学的技术手段构建了人口均衡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第六章至第八章通过指标体系、理论机理、人口变量分别实证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及制度约束下的人口均衡程度及动态变化;第九章至十一章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基础上揭示了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问题与政策梳理、模拟分析与政策设计。
纵览全书,以下特色及贡献值得关注:
第一,建立了基于理论、实证、政策“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该书通过挖掘现行人口发展现状的内在机理及运行过程,建立了从指标体系构建—路径依赖—实证评价—优化机制选择与政策体系设计的人口均衡型社会分析框架,系统地阐释了人口均衡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分析的思路,揭示了必须结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条件约束,构造人口内部均衡与人口外部均衡协调发展“大人口观”的政策体系,丰富和发展了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学科交叉内容。
第二,深化与拓展了“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内涵与外延。该书通过人口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流动与分布等体现人口适度、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三位一体”人口发展的内在因子以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禀赋、环境友好、制度保障的外部因子等五个方面对人口均衡型社会进行内涵界定,厘清人口内部均衡与人口外部均衡的内在机理关系,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构建提供逻辑基础。该书既吸收了人口内部均衡下人口发展的统一研究范式,又突出了人口外部均衡约束下人口发展的研究特色,从而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第三,实证了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区域差异与制度成因。该书在采集30个样本地区反映人口均衡综合指数的48个指标面板数据基础上,实证地分析其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从地区经济差异、资源配置效率、环境改善、制度差异等外部均衡方面对推进人口均衡的过程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其研究的结论不仅佐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还使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
第四,设计了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优化路径与模拟数据考证。该书构造了影响人口均衡的内部因子、外部因子的制度障碍、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同时,该书构建动态性、激励性、可持续性与外部性约束下的“生育市场化调节”的人口均衡弹性政策体系,强化了加快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是解决老年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失调问题的人口结构均衡的重要前提。通过模拟对优化路径的数据考证,进一步阐释了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制度路径,这既是理论上的逻辑终点,又可看作是实践起点。
该书兼具学术专著与政策工具性质,厘清了“经济社会与人口发展互动机理”“资源环境与人口发展互动机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人口发展均衡”的递进关系,其研究思路及框架设计是对人口均衡理论体系的突破与贡献,对迈向新征程的中国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作者:重庆大学教授 姚树洁)
原文链接:https://economy.gmw.cn/2022-10/26/content_36115841.htm?from=ulu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