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下午,中国工程院科技战略咨询重大项目“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开题启动会在重庆大学B区建工馆第一会议室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庄惟敏、何川、曾滨,南开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佟家栋,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实等作为受邀专家线上出席会议。会议由项目负责人周绪红院士主持。市社科联副主席唐旺虎,市城乡建委二级巡视员赵燕,重庆大学副校长李剑,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办公室主任张松和干部李晨(线上),以及项目组潘复生院士(线上)、刘汉龙院士、姚树洁教授、刘渝琳教授(线上)、柯珂教授、汪锋教授、欧璟华副教授、安磊副教授,项目组博士、硕士研究生陈锡毅、唐佩佩、洪涛、王阳阳、孙磊、杨敬屹、娄国栋、杨挺、龚丹、江凌杰、谢欣言等核心研究成员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周绪红院士主持会议
周绪红院士对与会专家和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介绍,该项目是中国工程院2025年的科技战略咨询重大项目,聚焦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构建。他指出,项目将通过跨学科协同研究,从多维度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他强调,此次会议的召开,旨在汇聚众多专家宝贵意见,为项目后续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剑副校长致辞
李剑副校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黄奇帆同志出席本次会议表示诚挚感谢,同时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其他专家和领导也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近年来重庆大学紧跟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建筑学部、社会科学学部、人文学部等学科力量,积极承担多项战略性决策咨询任务。通过跨学科综合研究,学校在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乡共荣“重大方案”。他希望在各位专家和领导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重大方案”,使其更具重庆辨识度,为以一域谋全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市住建委二级巡视员赵燕致辞
市住建委二级巡视员赵燕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引领、依法规范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她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汇聚各方智慧、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城乡融合朝着更广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平台。她期望重庆能与中国工程院及各高校院所搭建起常态化沟通协作的桥梁,让城乡融合发展在重庆结出更多标志性成果。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办公室干部李晨在会上宣读了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对此次重大项目开题的三点希望:一是始终坚持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综合性的项目定位,更好服务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决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切实保证研究进度和质量。三是严格遵守纪律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筑牢红线意识,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提高保密意识。

项目联合负责人姚树洁教授作开题总报告
项目联合负责人、重庆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姚树洁代表项目组向全体与会专家和领导作开题总报告。他首先感谢黄奇帆同志莅临会场指导,感谢各位专家的出席,以及周校长对项目的领导。他表示,项目组前期已做了大量工作,此时开会恰到好处。他接着详细介绍了项目题目拟定过程、项目背景、目标、任务、研究团队、预期成果与建议等内容。课题组代表汪锋教授、欧璟华副教授、安磊副教授分别就四个子课题进行了汇报,详细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团队分工及已开展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黄奇帆同志谈“城乡融合”的重要意义
黄奇帆同志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如果项目在未来两年内能够圆满完成,将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指出,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城乡发展以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居民的财政性收入占比低,资本下乡比重小等,与城市在诸多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他强调,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融合”理念具有里程碑意义,就如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对农村改革的有力推动一样,城乡融合将对城乡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希望项目组能够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政策进一步保障农民权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进一步更加彻底地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议和国务院有关行动规划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院士专家阐述意见建议
与会院士专家在认真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后,纷纷发言,对项目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肯定了项目研究的重大意义,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丁烈云院士谈到,要通过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曾滨院士强调,应关注区域差异导致的城市间差异和乡村间差异,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庄惟敏院士提出,应科学地对已有建成项目进行改造和对建成环境进行升级;何川院士建议,工程建设应区分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应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工程效率和质量;李实教授强调,新型城镇化中,需要解决人口城镇化与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佟家栋教授提出,依靠机制建设调动和激发起全社会的积极性,探索机制创新和渐进性改革路径。这些建议既涉及宏观政策层面,也聚焦于微观实践细节,为项目的后续推进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

市社科联副主席唐旺虎发表建议
市社科联副主席唐旺虎建议项目组要做好从中央部门到基层农村的深度对接,对经典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他指出,应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更多新的概念。他强调,要在既定的研究范围内,开展细致调研,突出研究的创新性,为各级决策层提供科学参考。

刘汉龙院士畅谈研究体会
刘汉龙院士作为课题四负责人畅谈体会。他强调,课题研究必须最终落地,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指出,城乡融合应正视当前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发展与国家地位和经济发展不相称等问题。他希望通过研究促进人工智能与工程建设应用的科学结合,同时对政府规划、制度支持和新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最终实现新兴产业规模扩大、农民受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项目开题启动会现场
最后,项目负责人周绪红院士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专家的意见建议体现了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交叉,凝聚了各位专家和领导深厚的学术造诣、宝贵的实践经验以及高度负责的态度,极具指导性。这些建议使课题研究的定位更加清晰明确,研究重点更加精准聚焦,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下一步,项目组要深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专家们的指导性意见,并结合当前目标任务,充分吸纳专家建议,努力推动项目朝着更加深入、更有成效的方向发展,力争取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