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野

重庆大学刘贵文副校长、汪锋教授在重庆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理论研讨会上作研讨发言


作者: 日期:2024-05-22 09:20 点击:

来源:重庆日报思想周刊            时间:2024年517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5月13日,重庆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理论研讨会召开。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两位专家应邀参加会议,并作研讨发言。现将两位专家的发言摘发如下,以飨读者。


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刘贵文

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重庆现代化城市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对持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不断推进重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要牢固树立人民城市理念。以共建为基本方式,让人民城市属于人民。要始终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构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机制,让人民在城市治理中有充分的获得感。以共治为根本导向,让人民城市依靠人民。要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畅通人民群众议事协商、建言献策的渠道,让人民在城市治理中有广泛的参与感。以共享为最终目的,让人民城市成就人民。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民生实事,顺应民意,克服交通拥堵、配套不足、环境污染等超大城市难题,持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不断增加城市的包容性,让人民在城市治理中收获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在结构统筹层面,要科学规划重庆的城市空间布局,坚持走集约、高效发展路径,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及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深度开展跨区域产业协作,促进空间、规模、产业全局协同。在环节统筹层面,要对重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优化,促进城市工作向精细化、整体性转变。在动力统筹层面,要不断深化各领域各环节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强重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布局统筹层面,要持续推进城市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不断优化重庆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微循环能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主体统筹层面,要充分凝聚城市正能量,坚持协调协同,在城市治理中形成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的积极局面。 

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要加快智慧化治理步伐。要加快完善智慧治理的基础支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的前瞻性布局,扩大新式网络、信息服务、算力支撑及信息化应用等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技术和应用技术攻关,提高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性。要建立健全智慧治理的运行机制。加快建设“1361”整体构架,持续优化三级贯通、一体部署机制,融合发展“六大应用系统”,突破部门层级壁垒,开放信息数据共享,实现治理从碎片化转向一体化;以数字化思维系统重塑业务流程,促进智慧化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贯通,强化应用场景仿真模拟,提升预警预测能力,实现治理粗放式转向精准化。要持续推进智慧治理的实战应用。加快推进“八张报表”“八张问题清单”运用覆盖,推进“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走深走实;提升基层智慧治理履职能力,畅通反馈渠道,在实战实用中发现问题。

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要突出生态和安全治理目标。要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心目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承弘扬巴山渝水生态文化,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守护好人民群众身边的健康环境,升级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建设山地特色生态之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重庆。要守牢安全发展的基础目标。建立高效可靠的城市安全系统,构建经济、社会、城市治理有机衔接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持续抓好房屋安全、消防安全、燃气安全、汛期安全等工作,防范各类事故发生,为市民营造更加安全的城市环境。


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汪锋

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打造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肩负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重大使命,正在努力建设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动力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要从政治站位、产业布局、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四个方面着力,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推动成渝两地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构建“川渝一盘棋”共同愿景。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中华民族在重大历史转折点必须达成的国家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两地经济合作。成渝两地要跳出四川盆地看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在全国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未来五至十年在成渝地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共同愿景。重庆、成都要敢为人先、锐意改革,突破行政区域界线,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多措并举推进产业升级、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每年可列出成渝地区国家战略腹地能力建设、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重点工作任务,并推动落实;常态化梳理城市间可能存在的招商引资“逐底竞争”领域,以及产业链缺位清单,针对存在的问题逐项提出解决方案。

依托成渝发展主轴建设高质量城市群,形成产业互补共生新格局。重庆向西、成都向东,成渝两地相向而行,重点建设成渝发展主轴城市群。明确成渝发展主轴城市群是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国家关键核心产业备份基地。充分发挥重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成都在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互补和相互配套,尽快建成成渝两地之间绵延不绝的城市群和产业园区带,以工业化促进中小城市发展,以城镇化优化要素资源的空间分布。优先建设成渝主轴交通、能源、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围绕产业园区增加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省道的密度,进一步缩短成渝两地以及成渝发展主轴各区县的通勤时间,提高人员货物往来的运输效率。

加大基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向未来科技开展前瞻性产业规划和布局,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足够容纳成渝两地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空间。成渝两地应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质教育资源在成渝发展主轴城市群落地备份,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努力攻克一批产业升级过程中亟待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新引擎。要进一步扩大西部科学城规划范围和建设规模,部署一批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引进一流科学家和科研创新群体,扩建川渝地区高水平大学,结合产业需求加快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

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营商环境。以大型骨干企业内陆生产基地建设为动力源,带动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在成渝地区就近配套,实现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各级地方政府要做好土地、科技、劳动力等关键生产要素的供给保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和产业园区,创造有利于吸引人力资源集聚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依托数字重庆建设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城市治理各项职能,千方百计为企业降本增效。成渝两地政府可联合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促进局,对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大型国有企业内陆生产基地建设等重点任务;向东部沿海地区优势产业集聚的省市取经,选派优秀干部赴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相关部门交流锻炼,着力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原文链接:https://epaper.cqrb.cn/cqrb/2024-05/17/011/content_rb_332204.htm


extend1 extend2
extend3 exten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