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21世纪经济网》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时间:2021 年 08 月 16 日
8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7月受自然灾害和新冠肺炎局部地区散蔓影响,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出前高后低情况,但是,全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全球疫情之下,中国不能独善其身。为了保持与国外的联系,适当开放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如何做到开放与有效防疫,难度很大,是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补充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和政策选择。
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外对中国出口商品需求大幅度增加,国内各项经济活动,包括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实现“报复性”增长。例如,进出口贸易增长27.1%,创造多年来的最大增幅。
但是,7月份各项指标增长明显降低。进出口额增长11.5%,比前六个月低15.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6.4%,比6月份回落1.9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8%,回落3.1个百分点;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8.5%,回落3.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回落2.3个百分点。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全年GDP增长3.2%,尽管这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好的,但是比2019年6%的增长速度低了2.8个百分点,这是疫情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直接冲击。在对外贸易方面,2020年前4个月,中国对外出口呈现连续四个月负增长,后面8个月转负为正,全年进出口贸易增长1.9%。
202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20年后半年经济持续恢复及报复性增长的发展态势。这半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实现超常规增长,GDP也实现了12.3%的超常规增长。制造业、服务业和社会消费都出现了同样的报复性增长情况。这种超常规增长,得力于三个方面的力量。一是经济发展弥补去年同期的“萎缩”;二是国内外对新冠肺炎防疫物质及服务需求,特别是口罩、消毒液、呼吸机、药品、疫苗等,还有与居家隔离密切相关的工业制成品需求,包括自行车、手提电脑、家具、玩具、衣帽等;三是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受到猛烈打击,有的国家本土工业生产急速下降,对中国工业制成品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
新冠疫情在国外波澜起伏,截至2021年8月15日,全球累计受感染人数多达2.08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2.8%;死亡人数437万人,病死率2.1%。8月15日当日新增加感染人数45万人,新增死亡人数7600人。但是,全球主要工业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和欧盟成员国开始放开管制,工业及服务业生产出现报复性增长,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依赖程度,开始有所下降。因此,中国进出口在7月份的增长速度已经出现明显放慢情况。
尽管出现了多城市散发病例,但是,中国高度集中有效的防疫体系,行之有效的基层防控网络,以及疫苗大面积大规模接种,能够很好地遏制疫情广泛传播,不可能出现如欧美那样不可收拾的疫情蔓延情况。这是中国经济社会稳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7月份的短期回落,一是超常规快速增长不大可能持续太长时间;二是应对突发洪水等自然灾害和局部疫情的结果。总体来看,国内外各种挑战及风险依然存在,但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还是比较稳健的。国内稳定的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布局已经形成,局部地方出现短期波动,不可能影响全国性的稳定增长。
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一要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确保后续发展活力;二要刺激国内消费,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三要以稳就业、稳收入为主要抓手,持续提高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愿望;四要持续推进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落实,改善教育医疗环境,改善住房政策和房地产建设政策,为下半年和十四五规划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牢固的经济社会基础;五要大力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和投资愿望;六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增强经济发展韧劲,把握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发展方向及主动权,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者系重庆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 姚树洁教授)
原文链接: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10816/herald/deba03206bf717cfbdf48de8424386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