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21世纪经济网》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时间:2021 年 05 月 31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 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
这是中国针对七普的人口局面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目前第一个针对性措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前后,网民对中国人口数量、增长率和结构表现出各种担忧。公布之前,许多人担心中国人口已经提前“达峰”,生怕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缺乏人口和劳动力支撑。官方数据出来以后,这样的顾虑消除了。过去10年,中国依然增添了7206万人,等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人口,年均增长0.53%,比前一个10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下降0.04个百分点。
仔细研究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人们开始出现另一种担忧,那就是中国人口老化问题,并因此引发了所谓的“未富先老”问题的讨论。在202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中,0-14岁的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8%,比2010年增加1.3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占比63.3%,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7%,同比上升5.4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老年人口占比平均每年上升约1.1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每年下降1.34个百分点。如果这样的人口结构继续演变下去,甚至老年人口占比加速增长,中国会不会出现人口老化过于严重的情况,以至于抑制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活力呢?
日本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成为全球发达经济体,比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还要高很多。1980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为10%左右,0-15岁人口占22%,劳动力人口占比68%。日本把劳动力年龄规定为16-64岁。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比日本1980年同年龄段人口占比高出3.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人口老年化情况比日本上世纪70-80年代还严重得多。日本大约用了10年时间,也就是到了199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才达到我国目前的水平。2008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22%,劳动力人口占比63%,0-15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比15%。如果我们个更进一步分析来看,老龄化对于日本而言其实是必然的正态情况,真正的危机在于少子化。
中国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过程中,力争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只有日本目前人均GDP的一半左右。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人口老化速度,到203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有可能高达目前日本的水平,甚至更高,劳动力人口占比可能低于日本目前的水平。所以对于中国有“未富先老”的危机问题,但是其实我们面对的是“未富先少(少子化)”的问题。
日本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均GDP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该国经济增长放慢甚至停滞不前,可能有许多原因,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少子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在人均GDP只有日本四分之一水平的时候,人口老化问题就比日本严重。欧洲许多发达国家在过去30年经济发展也开始放慢,或者停滞不前,也与人口老化问题密切相关。美国和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那里的经济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但是,这些国家的人口却保持稳定增长,尽管增长速度缓慢,人口结构却比较稳定,老化速度没有中国和日本的老化速度高,主要是这些国家的移民政策,每年大量的年轻移民,解决了少子化问题,给美国和新加坡注入新的人口动力。
中国和日本都属于亚洲比较“保守”的国家,民族的相对“单纯”加上本来就是人口大国,很难像欧美那些国家,通过大量吸收外来移民以缓解人口老化和本地人口增长缓慢的问题。因此,日本也好,中国也好,本国的人口结构主要决定于本国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均寿命延长情况。
中国当前面对两大重要的人口结构挑战:一是如何在消费社会成型带来的少子化趋势下,稳定妇女生育力,防止长期人口快速下降的可能;二是如何通过延缓劳动人口的退休年龄,缓解中短期劳动人口快速下降的可能。如果人口老化过快,出生率下降过快,平均每个劳动力所要负担的人口必然增加,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活力。要解决“未富先老”的问题,其实是解决“未富先少”的问题。
如果单纯比较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对应的人口结构变化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已经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但是,人口结构老化,是不是一定会导致经济停滞不前呢?这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日本过去30多年人均GDP增长缓慢,甚至还略有下降,到底有多少成分可以被人口老化所解释?从1950-2008年日本的人口结构变化看,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50年的60%,上升至90年代中期的70%,再到2008年的63%。劳动人口比例变化在10个百分点之间,而且是在日本经济发展到达顶峰的时候,劳动力人口占比也达到了顶峰。但是,后面劳动力人口占比一直保持在60%以上。如果说日本因为缺乏劳动力而经济增长缓慢,这是比较难以解释得通的。如果说,因为养老开支不断提高,导致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倒是有些道理。但是,随着日本人口老化,日本人的人均寿命不断提高,说明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提高了人均预期寿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也就是说,日本在过去30多年中,人均GDP一直处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领先水平,同时还能够比较有效的应对人口老化所带来的挑战,老年化不等于社会没有进步和发展。
中国还需要最少30年的发展才能达到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包括日本和欧洲。因为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所要面对的压力和挑战要比欧洲和日本大得多,“未富先老”的现象非常明显。不过,“未富先老”是一个相对概念,更不是经济停滞不前的唯一理由,关键的问题是在面对“未富先老”的同时,必须要解决“未富先少”的问题,能否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未富先少”这才是我们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问题。
为了应对“未富先少”所带来的挑战,中国需要在人口结构以外的条件下足功夫,努力施策。
首先,21世纪的今天,与上个世纪欧洲和日本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不尽相同。例如,21世纪的技术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智能制造与上世纪末不同日语,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新制造大幅度减弱人口结构老化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所产生出来的新业态、新服务都有很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非常有利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巨大、幅员辽阔的国家。例如,移动互联网、电商平台、高铁等业态的产生,出现了许多边际成本趋零,边际收益不断扩大的情况。
第三,中国目前多数男性60岁退休,多数女性55岁退休。随着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改善,可以适当考虑延长退休年龄。就算没有延长退休年龄,广大农村劳动力,只要身体健康,都会继续工作。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许多退休老人并没有真正退休,他们抑或帮助子女培育后代,抑或发挥余热,继续坚持做些生产或服务性工作,为国家继续创造财富。
第四,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加速产业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数据化发展,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年均增长速度在1-2%之间,但是,人均GDP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2012年进入新常态以后的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也维持在6%以上。也就是说,劳动力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远小于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解决劳动力增长速度缓慢与经济持续增长之间的矛盾,必须加速资本和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
第五,中国应该进一步放宽人口生育限制。目前的政策是支持三胎,但与此同时,需要补齐社会服务短板,促进医疗卫生教育和其它社会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发展,疏解特大城市人口压力,释放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的生产潜力,充分利用全国性的自然和生产资源,挖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增强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韧劲。
第六,坚持对外开放,在做大做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同时,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不断改善中国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通过开放、共享、技术进步,弥补国内人口结构老化的不足。
第七,积极发展老人经济,包括养老服务、康养旅游,通过新的养老手段,减轻每个家庭的养老负担,使老人经济变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全人口结构的经济增长活力,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作者系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原文链接: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10531/herald/c85ee6ac1be4fb32a716f7abac827d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