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21世纪经济网》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时间:2021 年 02月 02 日
2021年1月31日,中办国办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完整最有突破性的市场体系建设措施,不到8500字,内容十分丰富,亮点非常突出,表明国家深化市场体系改革信心,对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实现经济稳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高标准市场体系的主要内涵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是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基本定义,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案》包括总体要求、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等六大方面。
总体要求,明确提出未来5年基本实现上述目标,做到“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确保市场循环畅通,高效运转。
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包括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产权保护包括个人产权、知识产权和农村集体产权。市场准入强调全国统一的负面清单,避免不同层级和部门的重复。公平竞争,包括建立特别审查制度,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分割。
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把要素市场分为土地、劳动、资本、知识技术数据四大市场。土地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将有重大突破,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权力将向省级单位倾斜。劳动力市场改革将触及根本的户籍制度,特别是“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资本市场将通过“股票发行注册” 、“常态化退市” 和“资本市场投资者”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知识、技术和数据是新兴要素市场,既是传统要素市场的补充,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动力源泉。
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将注重商品和服务两个方面。完善质量管理,优化企业标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促进商品市场创新,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商品平台,完善商品交易网络。
高水平市场开放,包括服务市场开放,支持社会资本依法进入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债券市场等金融服务业。拓宽开放领域,以医疗、教育、体育、托幼、环保、市政等领域为重点,减少市场准入限制。继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健全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加强重点商品市场价格监管,建立价格监测与价格监管联动机制,整合部门和市场机构对重点市场的调查监测资源,建立价格监管智慧支撑平台。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向社会建立信用承诺制度。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发挥市场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监督作用,发挥公众和舆论监督作用。健全对监管机构履行职责的监督机制,维护市场安全和稳定。
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主要经验之一,就是巧妙地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是只“看得见”的手,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实施、有效引导,促进市场机制形成。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在自由竞争过程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之初,主要围绕商品市场,通过“双规制”,把原来计划经济逐渐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生产、销售、流通、价格、消费等环节,由市场决定供需平衡。随着国内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原来的市场改革,逐步从简单的商品市场,深入到了生产要素市场,从传统的土地、劳动、资本要素市场,拓展到了知识、技术和数据等新兴要素市场。
市场改革越来越复杂,改革难度不断增加。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原来政府的作用比较突出,市场需要政府直接干预和放权,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当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增大之后,政府的功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断从原来的直接干预,变成制度建设和监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体现了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强大国内经济大循环,发挥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战略对策。
《方案》触及市场化系统性改革,多个领域将有重大突破
第一,全面构建一个法治化的市场监管、财产保护、要素流通体系。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保障企业和个人财产安全,特别是对不同所有制市场主体和个人的市场准入将做到一视同仁,对鼓励投资,繁荣市场经济将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特别是私有经济,从小到大,发展到目前,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投资、税收、就业和科技创新的比重不断提高,每年新增就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进入了私有经济部门,对稳定和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之间的“国民待遇”不够公平,私有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入门难、监管不公平等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第二,市场经济发展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区域分割、行业分割、城乡分割问题,是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系的难点和痛点。逐步消除这些差距,是深化市场改革的重要内涵,也是全面提升市场活力的关键点。
例如,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百分之六十,但是,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百分之四十五。全国有近3亿农民工,其中,有近2亿人没有城市户口,长期在城市工作,却得不到城市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保障。农民工城乡“两头跑”,两头难以安家立命的尴尬,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高质量市场化改革将推进城市户籍制度重大创新,包括“同城化积分落户”,“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等措施,推动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的生产及消费潜能。
第三,土地改革,特别是城乡、区域、不同用途的土地置换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央下放给省级单位的土地使用权限,将会提高土地的生产及利用效率,在确保土地产权和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城乡土地利用效率。
第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特别是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将有效破除省、市、县三级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激化市场主体活力。
第五,中国市场改革,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还注重市场全面开放,提高开放质量,这是“双循环”互补的重要举措。通过开放市场,促进国内竞争,提高市场主体效率,加强商品和服务市场国际化、标准化和高端化发展。
(作者系重庆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原文链接: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10202/herald/3cd1ba0dc4d6b6685f980eefe24f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