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施策计①】这些企业提了3个问题,值得深思
2022年03月16日 18:41 | 来源:

来源:

编者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领。政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最大资源,也是最好的红利。


  近年来,重庆迎来众多国家级的政策利好,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西部金融中心、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等政策,既关乎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也关乎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覆盖面广,含金量高。


  如何将国家政策利好转化为地方发展的红利,就需要制定落地落实的地方配套政策,地方政策是中央政策更具体、更直接的体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更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对任何市场主体而言,政策就是风向标、定心丸,是一切经营活动的依靠!”就抓政策落实这个大课题,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姚树洁如此评价政策的重要性。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下,经济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和压力,如何让企业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形成叠加效应,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进一步助力企业优质高效发展?连日来,两江观察实地采访调研了部分中小企业,理解它们对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期盼,“传递渠道能不能更畅通一点”“对中小微企业纾难解困的针对性能不能更强一点”“有的配套政策能不能更早出台,真正成为‘及时雨’”……


  综合起来,大家反映较普遍的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政策传递的通达度不够高,一是政策落实的精准度不够细,一是配套政策的时效性不够强。



undefined

▲3月2日,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辅培训活动正式开班。(易智网供图)


提升通达度


  政策千条万条,企业没享受到就是一张“白条”。提升政策通达度,首先要让企业广为知晓,在信息上“通达”;同时要让政策切实落到企业身上,提升覆盖率、可得性,在获得感上“通达”。


  当前,不少中小微企业往往只顾“埋头拉车”,缺乏专门的部门和人才对相关政策进行仔细研究和消化吸收。这个时候,提升政策传递的通达度和到达率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重庆本土的工业互联网代表企业之一,忽米网高级副总裁王艺谚认为,国家出台的“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重庆出台的《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就是要牢牢盯住的“政策眼”,忽米网就是受益者,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和动力。


  零碳未来(重庆)能源发展公司则盯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等政策风口,大力发展相变储能、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三大主业,预计今年的销售收入可达1.5亿元。


  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是聚慧食品科技(重庆)公司董事长苟中军当前考虑的重点。重庆相继出台《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若干政策》《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政策,对消费品产业的提档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公司正在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重庆市智能工厂认定和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名单,加快深耕“巴渝美食”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到,抓政策落实的首要之处在于进一步打通政策的传递渠道,让企业能够通畅地享受到政策红利


  为此,重庆相继出台“一企一策”等举措,派出企业“特派员”“服务员”等人力,但覆盖面有限、政策传递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比如,有的部门政策传达内容较少,存在遗漏项;有的态度不积极,需要企业主动咨询才予以配合;有的目的太过“现实”,更关注企业是否有计划上市等,对企业痛点过问较少;还有的对市级层面政策通知较多,对国家项目和政策传达较少且滞后……


  这些问题,在中小微企业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其政策传递渠道较为散乱,听同行说一点、在媒体看一点、上网搜一点,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有时候还会出现偏差,政策的信息传递衰减情况较为严重。这种状况,正是下一步要着力解决的。



undefined

▲忽米网为宗申零部件等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罗斌 摄/视觉重庆


细化精准度


  提升政策精准度,一是要聚焦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二是提高施策的有效性。


  目前政策很多,出自很多部门。有的是项目获批“试点”“示范”,有的是资金激励,有的是服务保障,需要统筹协调、抓好政策落实的精准度。其中的关键在于瞄准企业的难点痛点,精准施策、合理调度,解决一件销号一件,切实把政策红利落细到企业身上。


  例如减税降费,忽米网和零碳未来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按相关政策,研发费用等可予以扣除,去年,忽米网可获得约500万元的税费减免,零碳未来获得减(缓)税近30万元;聚慧食品科技是消费领域的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前年获得社保等税费减免约281万元……


  再如研发支持,去年,零碳未来获得江北区科技局等给予的2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忽米网成功申报重庆“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研发准备金补助资金”等,获得资金支持近300万元……


  又如转型升级获得的政策支持,聚慧食品科技的一个物联网工程项目获评“2021年智能化赋能工程试点示范项目——5G物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获165万元资金激励;忽米网相继获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资源池服务商”“2020年工业提振行动专项资金项目”等,数百万元资金支持增添企业发展动力……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抓政策落实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精准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多年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最大难题之一。一方面,研发成本高、成果产出慢、市场转化难度大;另一方面,它们往往缺少厂房、设备等重资产抵押,想获得资金支持更为不易。


  举个例子,重庆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示范项目建设,但资金周转一直紧张。去年,先后来了好多家基金、银行考察。“贷款利率为6.8%,可以接受。要求足资抵押,但我们确实拿不出那么多实物抵押,而且还要找担保,大概2个点的费用,对我们来讲负担太重了。”该企业负责人一脸无奈,“最后都没成,不了了之。”


  像这类情况,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并不鲜见。该负责人提出,对我们这类企业,政策上应更宽松一点,容忍度应更大一点,落实应更精准一点,才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引才难”,也是中小企业反映较为突出的难题。


  两江观察从采访中了解到一串案例:有家中小企业的首席技术官是从沿海地区花了几百万元引过来的,但他的妻子和孩子至今仍在外地,教育问题难以解决,人才稳定性仍有隐患;有家企业的总部和基地都在重庆,却苦于“引才难”,只能在广州组建科研团队;还有家重庆企业,因为外地某市有“招一个研究生每月补贴3000元、本科生每月补贴1500元”的政策,把生产基地改设在当地……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在引才尤其是引进领军型人才方面的“竞争力”较弱一些,影响了做大做强。



undefined

▲2月10日,大渡口井谷元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紧制作一批小面订单。郑宇 摄/视觉重庆


强化时效性


  政策是机遇,抢先落实才能先人一步。


  一项政策尤其是宏观层面的政策,体系复杂、牵扯面广,很难在制定及实施之初就做到尽善尽美、“包打一切”。这个时候,相应的配套政策要及时跟上,要把握节奏、注重时效性。


  这一点,在重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上体现得尤为充分。作为以制造立市的重庆,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了密集的政策,既包括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又包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实施意见等重要举措,还有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配套方案,措施扎实、亮点颇多,有效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稳定了市场预期,成为重庆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重要支撑,彰显抓政策落实的速度和力度。


  当然,重庆在抓配套政策的时效性上,相比先进地区尚存不小的差距,时有“漏项”。


  两江观察从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有些政策从国家出台到重庆“配套”再到落地企业,要花半年、一年乃至数年时间,对企业拓展市场、塑造品牌、投资合作等造成时效上的影响,不利于企业抢占先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9vafJbVQQAdor5Ah11r8g



extend1 extend2
extend3 exten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