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姚树洁就印度制造业发展并对中国形成挑战等问题参与 CGTN(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频道)实况广播
2023年07月25日 09:36 | 来源:

来源:


        来源:CGTN 国际频道          时间:2023年7月21日



2023年7月21日,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姚树洁教授在CGTN(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频道)参与了实况广播。他与两位印度裔教授讨论富士康在印度投资190亿美元工厂撤资问题。包括印度劳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所有制等与中国的差别。进一步分析印度制造业在莫迪政府领导下为什么无法实现其发展目标,印度与美国及中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印度可能成为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时,中国如何应对新的挑战等。姚树洁教授在这一个小时的实况广播中就以上多个话题回答了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并与教授们交流看法。

首先,在讨论富士康为追随美国实现供应链多元化,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在印度投资190亿美元工厂后撤资问题,姚树洁教授谈到:印度过去追随中国的脚步,试图引进外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印度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局面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引进像富士康这样的芯片制造商,并非廉价产品制造商,而是终端产品制造者,需要一个相当强大和漫长的供应链来支撑整个过程,但印度目前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中国的劳动力充足,还有一些必要的技术支持,劳动力技能,还有商业环境,特别是谈判,在这些方面目前只有中国具备这些条件,而印度政府则无法在这些方面为投资者提供帮助。因此他认为,如果富士康大力投资印度芯片产业,将无法像在中国那样获得预期的丰厚收益。

接下来,主持人提到印度制造倡议一开始提出的时候,一个目标是努力使制造业的年增长率达到12%至14%,并在2020年达到25%。但这个目标已经被推迟三次,预计到2025年才能达成。姚树洁教授在回答“如何看待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一问题时指出:从长远来看,制造业将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印度人口巨大,发展汽车、电子、智能手机等产业可以促进就业,这对印度政府来说非常重要,但必须循序渐进。这类产业发展需要满足相对高水平的制造技术,而一个国家的制造技术不可能从相当低的水平一步跃升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技术缺口。尽管印度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仍然欠缺明确的发展战略。

主持人在接下来谈到制造业发展的条件时提出,印度想拥有一个蓬勃发展的制造业,必须拥有良好的运输系统。但据统计,与全球平均水平约8%的物流成本相比,物流成本占印度GDP的14%至16%。与此同时,印度在发展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约占其GDP的4.5%,中国为6.5%。姚树洁教授在回答“印度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迎头赶上?”这一问题时认为: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影响印度经济增长的很大一方面是运输成本持续高企,劳动力因缺乏交通工具流动性很低,这与中国的差距相当大。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里通过建设庞大的高速公路系统、高速铁路系统、海港和航空运输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印度目前仍亟需推进土地改革和劳工改革两大问题。通过大量劳动力投入和技术项目投资来建立陆地运输系统是一个相当痛苦且花费巨大的过程。但印度的地理条件优越且需求方面具有优势,如果模仿中国建立起一个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可以使城市人口规模逐渐提升、经济规模逐步扩大,势必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当主持人在访谈中谈论发展制造业的道路时提到,中国一个分水岭时刻是通过融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印度尽管错过了机会,但现在似乎正以相当积极的方式寻求双边贸易中的贸易协议来融入世界各地的经济体。姚树洁教授在回答“双边协议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消因印度不加入RSAP而失去的机会?”这一问题时认为:世贸组织是一个多边框架下的组织体系,与一对一的国家双边贸易关系相比,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印度政府可能出于本国自身利益考虑而错过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但其真正担心的可能不完全与多边或者双边关系有关。印度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现已超中国,但就制造能力而言仍然很低,中国在改革和进入多边关系的国际合作方面比印度领先十五到二十年。一方面印度相对来说是以进口为导向,可以通过引进技术来代替自身技术革新,但如果不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出口推动战略,则很难赶超中国;另一方面印度在制造技术革新、明确发展战略、运输系统建设、劳工改革、土地改革等多方面还要做很多事情来支持提高制造能力,并与世界其他地区接触,这样才能成为全球强大的制造国之一。

最后,当主持人提出“印度是否能够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这一问题时,姚树洁教授对“中国衰退论”予以了驳斥。他认为:印度制造业的崛起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衰退,这不是替代选项。中国通过将较低水平的制造产业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将供应链向上游转移,实际上可以在供应链上集中资源生产更高制造水平的产品,使中国制造业更高端化,服务产业更多元化。而印度、越南等国家通过承接部分制造业的转移,可以使市场变得更大。因此他相信,不同的竞争优势都能使本国从制造业的转移中得到更高水平的未来。印度人民通过努力工作将会把印度打造成为一个全球主要的经济中心和制造中心,而中国制造业、中国经济同样需要做好准备。


extend1 extend2
extend3 exten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