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24年9月26日
9月20日,第二届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研讨会在江苏南京举办。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受邀出席活动并作《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长江经济带自贸区联动的战略意义》主旨报告。
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姚树洁教授建议,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要建立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促进创新驱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双边和多边关系,强化国防建设,打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
自贸试验区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具有集聚度高、创新力强等优势。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韩剑表示,每个自贸区都有自身特色,因地制宜,结合优势进行差异化探索,有利于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发展,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的全面提升。
主旨报告期间,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共同探讨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对策。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探路
“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就是要向最困难之处攻坚,敢于战深水区,勇闯无人区,这是全国所有自贸试验区的共同使命。”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倪海清表示,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最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平台,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奥运选手”,要争取国家对标国际,赋予软硬件支撑,在与国际一流选手的竞争中创造更多可复制的经验。
“在以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知识革命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前沿。”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提出,产业链政策尤其强调产业的韧性和安全。构建中国产业链政策体系,有利于协调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冲突,使其围绕产业链现代化目标产生互补效应。
“建立自贸区的目的是推动制度创新。中国自贸区未来的发展要闯出自己的新路。”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提出,未来自贸区将聚焦制度型开放,对标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联动其他国家战略,并呼吁制定全国统一的自贸区法,以加速中国对外开放进程。
加强重大战略之间的联动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钱学锋提出,以联动发展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重点、强化改革实效。他认为,联动是各自贸区的初心使命,但目前仍存在上中下游自贸区联动缺乏“一盘棋”、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缺乏“驱动力”、沿海沿边内陆开放缺乏“传帮带”等短板。对此,他建议,在顶层设计上,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开放体系、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和生态保护“六大联动”,统筹对内与对外开放、硬联通与软联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联动,加快开放体系联动,促进产业发展联动,推动科技创新联动,提升营商环境联动,拓展生态保护联动。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表示,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需要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如数据、算力,并改革现有生产关系,保障技术创新,促进数据跨境流动。同时,要形成新的生产主体和生产方式,以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可以实现从数字基础设施到数字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和数字服务业集聚的全产业链协同。”浙江省新时代自贸港研究院副院长陆菁表示,每个地方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发展都有独特模式。建设中国数字自贸试验区,要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提升自贸区在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等领域的开放度和竞争力,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优化数字营商环境,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作为国家制度试验和地方发展的前沿区域,同时也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沿平台,自贸试验区肩负着试验、推广、引领和融合的关键任务,理应成为构建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新格局的着力点。南京审计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戴翔表示,促进商品、要素和创新的有序协调流动,是长江经济带通过新的流动格局塑造开放发展新格局的本质。江苏自贸区应依托经济、地理和开放平台等优势,畅通“硬件”联通渠道、“软件”互通渠道、“数字”流通渠道,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会议由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江苏经济国际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主办。
原文链接:
https://www.cssn.cn/skgz/202409/t20240926_5787084.shtml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教育部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
本科毕业于海南大学,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14年全职回国担任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国家级特聘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和孔子学院创建院长、教授。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到过欧非亚20多个国家工作及研究,1997-98年英国中国经济学会主席,2012年以后担任中国软科学高级顾问,2021年担任重庆市高等教育经济学本科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21年获评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
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经济研究》(14篇)等国内外SSCI/CSSCI数十种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19部。在《Financial Times》《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人民论坛》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频道(CGTN,CGTN-Radio)特约评论员,曾多次与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王岐山、刘延东等原国家领导人座谈。担任《经济研究》等多个SSCI/CSSCI期刊编委,Digit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首席主编。著作和论文在Google Scholars显示引用8487次,单篇最高引用548次,H-index 49篇(最近五年30篇),i10-index 108篇(最近五年67篇),最近三年高被引论文2篇。中文CNKI引用4475次,总下载25万余次,单篇最高引用820次。中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次。获评爱思唯尔(Elsevier)2020-2023年连续多年全球应用经济学高被引学者,2022—2024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榜和年度排行榜”,英国近代千名优秀经济金融管理领域科学家(261名),位列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James Mirrlees教授之后。
回国工作以后,主持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结题良好)、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后评估特优)、一项中国工程院重点研究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和10多项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第九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文章奖,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文章奖,《重庆日报》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10佳优秀理论文章奖。十多篇资政报告得到国家级和正省部级领导人批示和采纳,关于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有关建议被纳入重庆市“十四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