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人民论坛网》刊发姚树洁文章:南水北调工程十年成就彰显中国制度优势与强大综合效益


作者: 日期:2024-12-17 15:12 点击: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时间:20241217日




12月17日,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研究助理龚丹在《人民论坛网》发表联合署名文章《南水北调工程:强大的综合效益与中国制度优势》。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十年,犹如贯穿祖国南北的生命动脉,累计输送超过767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这项世纪战略性基础设施项目不仅极大地优化了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配置,还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生态人文效益。初期投资逾2000亿元的成本效益逐渐显现,叠加后期工程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持续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劲引擎,充分体现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体制优势。

优化水资源配置,支撑经济发展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过从长江下游和中游向北方地区调水,解决了黄淮海流域长期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该区域虽然占全国国土面积31%,人口和经济总量的约三分之一,但其水量仅占全国的7%。通过调水工程,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激发了这些地区的生产潜能,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在京津冀地区,许多企业不再受制于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得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增产增效。目前,北京80%以上的居民用水,天津、洛阳等城市100%的居民用水均来自这一伟大工程。此外,充足的水源保障了农田灌溉,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减少了干旱带来的损失,稳定了农产品市场供应,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

推动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

工程建设期间,南水北调直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带动了土建施工、信息自动化、污水处理等多个重要产业领域的发展,增加了工程机械、园林苗木等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相关上游产业和关联产品的生产发展。据统计,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参建单位超过1000家,建设高峰期每天有近10万名建设者在现场施工,每年增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这不仅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为沿线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群众收入的增长。与此同时,沿线的供水和污水处理等水务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保障了工程的长效运行,并推动了水务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些变化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区域协同发展,增强了中国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在经济效益上成绩斐然,其生态效益同样不可忽视。北方受水区的河湖生态因调水得到显著改善,干涸的河道重新恢复生机,水域面积扩大,地下水位回升,植被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例如,一些湿地生态系统重现往日的繁荣景象,众多珍稀鸟类栖息繁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强,如空气净化、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作用得以更好发挥,减少了沙尘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居民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和幸福感。特别是对于华北平原而言,南水北调工程帮助该地区初步实现了地下水采补平衡,使得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漏斗区”地下水位总体回升。

展现制度优势,提供全球范例

南水北调工程深刻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关键优势。在中国,政府能够从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在南水北调工程中,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全国一盘棋,各方紧密配合,高效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资金筹集、移民安置等问题,确保工程按照预定计划顺利推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通水运行,以较低的制度成本取得巨大的综合效益。这是西方制度模式难以比拟的社会主义体制优势。

东中线十年来在经济、产业、生态和民生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这两条线的后期工程建设和西线工程建设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极大地坚定了我国加大跨区域输水工程建设的信心。

宏伟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以水为墨,书写着区域协调发展的辉煌篇章,勾勒出一幅生态与经济共荣的美好画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这项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层面,其影响深远,跨越时空,助力夯实国家发展的百年基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和光明前景。



原文链接:http://www.rmlt.com.cn/2024/1217/719615.shtml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聘教授,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科毕业于海南大学,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14年全职回国,担任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及国家级特聘教授。

姚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和孔子学院创建院长、教授,中国-欧盟研究网络首席经济学家,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他的足迹遍布欧、非、亚20多个国家,从事广泛的工作与研究。1997-1998年担任英国中国经济学会主席,2012年起成为中国软科学高级顾问,2014年被评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经济学),2021年担任重庆市高等教育经济学本科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被评为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

在学术研究方面,姚教授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经济研究》(14篇)等国内外SSCI/CSSCI数十种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20部。他在《Financial Times》《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人民论坛》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频道(CGTN,CGTN-Radio)特约评论员。姚教授多次与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王岐山、刘延东等原国家领导人座谈,担任《经济研究》等多个SSCI/CSSCI期刊编委,Digit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首席主编。

姚教授的学术影响力显著,Google Scholars显示其著作和论文引用次数达到8654次,H-index为50(最近五年30篇),i10-index为112篇,最近三年有2篇高被引论文。中文CNKI引用次数为5406次,单篇最高引用825次。他连续多年被评为爱思唯尔(Elsevier)全球应用经济学高被引学者(2020-2023年),并连续多年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2021-2024年)。在英国近代千名优秀经济金融管理领域科学家排名中,姚教授位列第261名,仅次于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James Mirrlees教授。

回国后,姚教授主持了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结题良好)、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后评估特优)、一项中国工程院重点研究项目及10多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他荣获第九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文章奖,以及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文章奖。《重庆日报》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评选其文章为10佳优秀理论文章。十多篇资政报告得到国家级和正省部级领导人批示和采纳,关于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建议被纳入重庆市“十四五”规划。中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次。





extend1 extend2
extend3 exten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