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总理李强6月26日上午在北京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开幕式并致辞。李强总理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本次会议旨在回顾亚投行过去十年的成就,并规划未来十年的发展道路。总部位于北京的亚投行成立于2015年。过去十年间,亚投行已批准超过600亿美元资金,为320多个项目提供融资。6月27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黄金时段新闻时事评论节目《今日世界》采访了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姚教授深入解读了亚投行的发展历程、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潜力。
姚树洁教授高度评价了亚投行成立十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他指出,亚投行作为一个真正国际化、真正基于规则且高标准的多边机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亚洲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不仅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来支持这些国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在技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这主要源于两大优势:一是中国具备丰富的投资技术经验,二是中国在铁路、公路、港口、航空、机场等工程建设技术方面实力雄厚。因此,亚投行的成立本身就是为了提供国际标准,并为所有能从这一倡议中受益的国家敞开大门。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倡议得到了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可,亚投行的成员已达110个,涵盖亚洲、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众多国家。
谈到亚投行在充当南北合作与南南合作之间的“桥梁”这一角色时,姚树洁教授认为,亚投行在实现南北合作与南南合作这一长远目标中,中国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南南合作方面,中国帮助众多南方国家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南北合作方面,中国推动亚投行吸引发达国家投资,以补充和支持亚投行项目成功落地。亚投行的双重作用,不仅促进了南方国家的融合,还为南北国家搭建了一座合作共赢的桥梁。随着投资项目的不断丰富和延伸,亚投行发展的足迹不再局限于亚洲大陆,还延伸到了“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一些亚非拉国家。例如,该行支持了拉丁美洲巴西的热带雨林保护项目、埃及的可再生能源和废物处理设施建设等。如今,亚投行不仅提供资金支持、信贷服务,还能吸引许多高科技公司和专业公司参与项目建设,不仅解决了南方国家基础设施发展和合理变革方面的重要问题,同时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大幅提高了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
关于亚投行如何采取措施来加强与国际倡议之间的协同作用,姚树洁教授指出,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倡议,2021年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都在呼应联合国提出的关键问题——可持续发展。作为倡议成立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和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渐成长为一个新兴、繁荣的工业化国家,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仅成功地实现本国自身发展,也为构建和谐的国际体系,造福全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中国通过亚投行项目参与全球合作,将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和平、和谐、一体化发展理念和中国经验带到所有合作国家中,让参与项目建设的国家和人民都获得益处,这对于当前的全球发展变革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国际多边合作的金融组织,亚投行必将成为一个稳定和负责任的力量来支持所有参与国的可持续、和平和高质量发展。
展望亚投行在未来全球发展议程中扮演的角色,姚树洁教授表示,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初的角色定位上倾向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由中国发起和成立的亚投行,旨在满足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欠发达国家的实际需求。事实上,因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核心利益集中在美国和七国集团而不是贫穷国家的利益上,因此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资不及预期,贫穷国家在资本和技术需求方面存在巨大缺口。与之相比,亚投行所做的投资始终聚焦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系统建设,支持的每个项目都为当地带来显著效益,这对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人类整体福祉非常重要。中国也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参与国际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在资本投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优势,通过亚投行惠及其他国家。我们坚信,亚投行未来不仅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与潜力。
原文链接:https://radio.cgtn.com/podcast/news/1/Ten-years-on-has-AIIB-become-a-high-standard-multilateral-institution/560747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聘教授,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科毕业于海南大学,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14年全职回国,担任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及国家级特聘教授。
姚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和孔子学院创建院长、教授,中国-欧盟研究网络首席经济学家,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他的足迹遍布欧、非、亚20多个国家,从事广泛的工作与研究。1997-1998年担任英国中国经济学会主席,2012年起成为中国软科学高级顾问,2014年被评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经济学),2021年担任重庆市高等教育经济学本科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被评为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
在学术研究方面,姚教授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经济研究》(14篇)等国内外SSCI/CSSCI数十种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20部。他在《Financial Times》《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人民论坛》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频道(CGTN,CGTN-Radio)特约评论员。姚教授多次与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王岐山、刘延东等原国家领导人座谈,担任《经济研究》等多个SSCI/CSSCI期刊编委,Digit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首席主编。
姚教授的学术影响力显著,Google Scholars显示其著作和论文引用次数达到8803次,单篇最高引用548次,H-index为50(最近五年30篇),i10-index为112篇,最近三年有2篇高被引论文。中文CNKI引用次数为5794次,单篇最高引用827次,下载总量超过25.2万次,H-指数30篇,G-指数70篇。他连续五年被评为爱思唯尔(Elsevier)全球应用经济学高被引学者(2020-2024年),并连续多年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2021-2024年)。在英国近代千名优秀经济金融管理领域科学家排名中,姚教授位列第261名,仅次于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James Mirrlees教授。
回国后,姚教授主持了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结题良好)、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后评估特优)、一项中国工程院重点研究项目及10多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他荣获第九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文章奖,以及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文章奖。《重庆日报》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评选其文章为10佳优秀理论文章。十多篇资政报告得到国家级和正省部级领导人批示和采纳,关于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建议被纳入重庆市“十四五”规划。中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