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7月28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十四五”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税务部门累计征收的税费收入预计将超155万亿元,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达80%左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纳税企业数量已突破一亿户,较2020年净增3000万户。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黄金时段时事评论节目《今日世界》就此专访了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深入探讨中国税收增长的驱动力、减税降费政策的意义以及税收在推动经济转型与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等。
谈及中国税收持续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姚树洁教授指出,过去4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为5.5%,预计5年内的经济增量将超过35万亿元。经济和商业基本盘的持续扩大,构成了税收增长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工业、服务业乃至农业部门的收入能力在这期间都有所提升,居民收入也随之增加。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成为了纳税人,拓宽了税收的来源渠道。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提高税务部门征管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税收征管更加精准高效。通过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的税收收入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
在姚树洁教授看来,“十四五”期间国家持续推进的减税降费政策具有深远意义,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强调,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仅是国家税收的重要贡献者,更是吸纳就业、拓宽居民收入来源的主力军。虽然减税降费在短期内可能减少政府财政收入,但从长远看,这些政策将税收优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动能。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政府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经营信心,推动社会总产出扩大,而产出的增长反过来又为税收总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放水养鱼、水多鱼大”的良性循环。
从经济结构转型的角度分析,姚树洁教授认为,“十四五”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重心正逐步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过渡。信息科技、计算机、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仍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其税收贡献长期位居各行业首位,近年来稳定在税收总额的30%左右,充分彰显了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压舱石”的关键地位。与此同时,以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速最快,2024年较2020年提升了1.6个百分点。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韧性,也推动了服务业整体品质的提升。
在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方面,姚树洁教授指出,相较于西欧等发达经济体,我国在税收制度设计,特别是在高、低收入群体的差异化征管方面仍处于完善阶段。目前,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总收入中的占比较低,且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未被纳入个税征收范围。这种税收结构在客观上减轻了中低收入人群和个体经营者的负担,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他认为,这一体系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契合,体现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通过税收政策为中低收入群体和中小微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从而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最后,姚树洁教授分析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变局中持续吸引外资的原因。尽管近年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盛行,尤其是美国推行“对等关税”政策,给国际贸易带来严峻挑战,但中国依然成为全球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其根本原因在于,过去五年中国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不断放宽市场准入,欢迎外国投资者来华兴业;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切实保障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其在中国经营能够获得合理回报。这种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使中国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原文链接:
https://radio.cgtn.com/podcast/news/1/The-US-EU-trade-deal-A-big-win-for-Trump/566795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当代中国学学院创建院长,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2014年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经济学),2021年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在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20余部,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0-2024年)、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2021-2024年)。10余篇资政报告获国家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长期担任CGTN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