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野
《重庆日报》汪锋: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作者: 日期:2021-03-18 18:21 点击:

    稿件来源:《重庆日报》思想周刊     作者:汪锋   时间:2021年03月18日 星期四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之一,对于全国发展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重庆要在打牢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高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培育方面持续发力。

  以高质量城市化发展助推创新要素资源集聚

  经济繁荣与科技创新存在相互依存关系,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能够集聚人口和资金,为科技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要素投入,并为创新成果提供高质量的产业基础和内需市场。通过高质量城市化发展助推创新要素资源集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养老、医疗、教育、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从吸引人口有序流入、服务市民扎根重庆的各项现实需求着手,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优秀的创新人才和普通劳动者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条件。二是前瞻性地开展城市规划,合理划分城市功能组团,建设内联外通的快速交通体系,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注重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适度留白,插入建设公园绿地文体设施,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在高质量城市化发展中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三是在新区开发建设特别是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适度超前建设医院、学校、公共交通等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吸纳各类服务业从业人员入驻,打造城市生态系统,避免出现职住分离,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设施建设滞后问题。

  瞄准产业转型升级开展重点研发攻关

  科技创新的目标是促进产业发展。我市工业基础好,配套完善,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条件。重庆可以通过提前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科技创新提高单位产品增加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开展持续性技术创新活动。目前,在重庆产业结构中,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是重庆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这些产业通过多年发展,在规模上已经较为庞大,长期发展可能会遇到规模增长放缓,必须要以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活动保持产业竞争力。以汽车产业为例,要加大新型汽车研发的投入力度,提前布局智能化和新能源发展方向,找准未来汽车市场增长点。二是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性强,有些业态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先例可循,对科技创新要求更高。重庆在科技创新领域需要有弯道超车,敢于超越沿海发达地区,追赶和超越全球技术前沿的决心,重点打造数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重点产业。三是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注国内市场需求。进入新发展阶段,重庆应发挥贴近中西部地区国内消费市场的优势,通过高精尖技术研发与实用技术推广双轮驱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研发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而获取广泛的市场认可,反哺科技创新。

  前瞻性科创投入催生新技术增长点

  与一般性的生产活动不同,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需要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手段来推动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投入。重庆应积极对接国家科技战略,将国家前沿科技成果落地,形成优势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加强政府引导和资金投入,催生新技术增长点。一方面,要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引进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和优质科研资源,高质量建设好西部(重庆)科学城,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构建一个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究体系。另一方面,要构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服务为牵引、以龙头企业和科技园区为依托的产学研用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体系,对接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在航天航空、电子信息、汽车、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农业等领域,依托基础研究开拓新的市场增长点,实现更多零的突破。

  人才引进与培育相结合激发内生科技创新动力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国内领先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增长极的高科技企业和科技研发人才队伍相比,西部地区在科研传承、薪资水平、职业前景等方面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还存在短板。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重庆可以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两方面入手,激发内生科技创新动力。一要继续加大重庆英才计划、院士带培计划和博士后倍增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力度,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引进科技人才,特别是具有科技领军能力的一流科学家,打造国内一流的科研创新群体,提高科技创新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二要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培育工作,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人才培育体系,持之以恒地将增加教育投入纳入促进我市长远发展的战略思维之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扩大在渝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充科研型研究生规模,做好博士后研究队伍建设,吸引市内外优秀学子来渝求学、留渝兴业,进而增强可持续的内生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应用经济系主任、博导)


 


原文链接:https://www.cqrb.cn/html/cqrb/2021-03/18/006/content_rb_280821.htm

 

extend1 extend2
extend3 exten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