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姚树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特征及历史机遇
作者: 日期:2023-05-06 17:38 点击:

  稿件来源:人民论坛网-学术前沿杂志        作者: 姚树洁  时间:2023年5月4日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经历了多次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危机和重大历史事件,却能够保持连续的经济增长,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演变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工业化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三年超过一万美元,不仅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还在全国范围历史性地消灭了绝对贫困,正朝着世界高收入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的方向持续发展。中国所创造的伟大经济奇迹,是在全球最大的人口大国和落后的农业国家基础上所取得的,不仅具备坚持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重要政治特征,还具备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优秀传统文化等大国经济的核心特征,也拥有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全球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重要历史机遇。当前,为应对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必须坚定“四个自信”,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应对单边主义挑战,不断深化国内经济和政治改革,努力转变生产方式,稳定政治和社会环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维持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国经济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史 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7.004

【作者简介】姚树洁,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辽宁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合著)、《On Economic Growth, FDI and Exports in China》(论文)等。

大国经济的不同定义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视角分析各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把握大国经济发展核心特征,对一个大国经济体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近代全球经济体的大小和强弱可以按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发展程度来划分。

截至2021年5月,全球得到公认的国家共有197个,其中193个为联合国成员国。2022年,全球人口突破80亿人,人口超过一亿人的国家有14个,包括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菲律宾、埃塞俄比亚和埃及。人口介于五千万至一亿之间的国家有14个,包括越南、刚果(金)、德国、伊朗、土耳其、法国、泰国、英国、意大利、南非、坦桑尼亚、缅甸、韩国和肯尼亚。

按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2021年,全球前十大经济体按GDP总量依次排列如下: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韩国;GDP总量全球排名第11位至第20位的经济体依次为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西班牙、墨西哥、印度尼西亚、伊朗、荷兰、沙特阿拉伯和瑞士。GDP总量全球排名第20位的瑞士,GDP是0.81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10位的韩国,GDP是1.82万亿美元。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2021年GDP总量为23.32万亿美元,2022年为25.46万亿美元。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GDP总量为17.73万亿美元,2022年为18.10万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IMF)。

如果按照人均GNI(国民收入总值=GDP±本国对外净收入)计算,全球经济体可以分为高收入经济体、中高收入经济体、中低收入经济体和低收入经济体。2022年7月,世界银行的最新划分标准如下:人均GNI低于1086美元为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NI介于1086~4255美元之间为中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NI介于4256~13205美元之间为中高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大于13205美元为高收入经济体。进入21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人均GDP和人均GNI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属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尚未达到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例如,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人均GNI为1.26万美元,与高收入经济体的最低水平还相差约600美元。

按照上述2022年世界银行最新的划分标准,全球共有69个国家属于高收入经济体,人均GNI最高的是瑞士,超过9万美元。高收入经济体主要集中在欧洲(33个国家),除保加利亚以外的所有欧盟成员国都是高收入经济体。其他高收入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高收入国家的数量已超过全球197个国家的三分之一,但这些国家的人口总量却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8%左右(World Bank, 2022)。

除了按照人均GNI划分国家收入等级之外,还可以按照国家发达程度来划分,主要依据是人均GDP(GNI)、国际化程度、国家运行管理能力,或者用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衡量。2021年,全球一共有33个发达国家(World Bank, 2022),主要包括西方七国集团(G7),即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G7以外的欧盟及其他欧洲经济联盟成员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以色列。这些发达国家都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这些国家的GDP总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人口总量占全球的16%左右(OECD数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以及GDP和人口在两类国家的不均衡分布,凸显世界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

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70多年的世界发展历程,世界经济总体走向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全球化、工业化和数字化。但是,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及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世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持续扩大,不仅绝对贫困问题没有因为世界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而得到根本解决,有些国家还经常受到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军事、政治、社会、种族冲突层出不穷,甚至激发国家内部战争或跨国侵略战争,一些国家数十年的发展努力,可能因为一次社会动乱或战争而被打回原来的发展起点,以至失去改变国运、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和贫困的机会。

从1945年到2022年的77年间,全球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曾经成功进入中高收入或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但最终能够长期稳定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国家只有13个,其中,一半是中东地区的富油国,一些是欧洲国家,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来自亚洲,另外近90%的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华民,2018;姚树洁,2018)。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的概念,在发展经济学文献中,“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用于解释为什么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许多早期经济发展势头很好的国家,后来因为各种经济、社会、政治、军事的原因而出现经济发展跌宕起伏,长期无法实现从中等收入经济体向高收入经济体转变、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经济发展现象。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对比这些国家及“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路径,指出经济政策、社会政治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对一个国家能否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化解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亚洲四小龙”不是资源型经济体,但是,因为产业政策具有前瞻性,人才科技政策与时俱进、不断升级,社会政治稳定,拥有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对外开放,尽管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地区性和全球性经济危机,却能够在危机中寻找新机、转危为机,持续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从而稳定地处于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其中,韩国和新加坡已成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在全球69个高收入国家以及33个发达国家中,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只有美国和日本,人口规模介于五千万至一亿之间的国家只有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韩国,其他高收入经济体或发达国家都是人口规模小于五千万、甚至小于一千万的中小国家,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比中国或印度的人口都少。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属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印度属于中低收入经济体,中印两国人口总和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5%,两国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不到四分之一。在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中,真正能够改变过去70多年所形成的贫富国家之间的高度不平衡结构的国家就是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和是当前所有发达国家总人口的两倍多,最近2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却高于全球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全球前十大经济体GDP排名中,中国排行第二,印度在2022年超过英国,排行第五,其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前十大经济体的所有其他国家。

近代大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及经验

研究世界经济大国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经验和效果,离不开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韩国、中国和印度的研究。其中前七个国家是发达国家,人口都超过五千万,都属全球前十大经济体,后两个国家也位列前十大经济体,但是他们的人口规模都已经超过14亿。

上述七大发达经济体和人口大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拥有不同的政治、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但是,他们先后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却都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和经验。英国经济发展比美国早得多,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经过蒸汽机、内燃机、石油、火车、电力、现代化交通设施、现代工业制造的发展,英国在世界近代史上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加上长期武力和文化扩张,英国迅速崛起成为“日不落帝国”,曾经统治或者控制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当今世界经济和人口大国的美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的地位延续到了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于1947年独立。美国早在1776年就宣布独立,结束了长达177年的英国殖民地历史,尽管英国在19世纪初发动了第二次殖民入侵战争,但是经过两年多的斗争,美国取得了胜利。从19世纪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30多年间,美国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成功从一个农业大国变成了工业化大国,其经济总量首次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并保持这一地位到今天,长达一百多年,跨越了三个世纪。

美国经济崛起的原因在于:一是有巨大的天然优势,包括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资本保证;二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技术被顺利复制到美国并获得进一步创新;三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引领了以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基本特征的世界第三次和第四次工业革命。

20世纪初期和中期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本质上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欧洲大国争夺霸权的战争,实际上却导致了这些国家之间的互相摧残,尽管美国也加入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美国在这两次大战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工业、科技、军事,最终完全替代了英国,成为全球最富有、最发达的超级大国。二战以后出现的另一个超级大国是苏联。苏联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通过国有化集中资源和力量,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成就了“苏联模式”的超常规发展。

然而,美国和苏联的长期军事竞赛弱化了苏联国内民生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持续提高,加上对外封闭及政府官员腐败堕落,许多成员国开始三心二意,最终导致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分崩离析,一个联盟国家解体为十多个共和国。尽管俄罗斯是苏联最大的共和国,其独立之后历届领导人也在不断努力,但是俄罗斯始终无法摆脱地缘政治、经济转型艰难等各种制约,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对其长期的意识形态斗争、经济制裁和孤立,使得俄罗斯经济发展举步维艰。2022年,乌克兰危机更是给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中国晚清时期没有太大差别,明治维新使日本开始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其工业和商业、社会与法治得到了实质性的变革与发展,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和亚洲所有其他国家。战败之后,日本的国民经济被打回原形,但是在美国的支持之下,日本重新走上了开放和科技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20世纪后半叶,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飞快,在电子、汽车、制造、化工、造船、交通运输等领域甚至超过了美国。1995年,日本的GDP总量达到美国的75%(现行价格计算),人均GDP大幅超过美国。日本的成功可以归因于科技发展、对外开放、人力资源积累、科学的企业管理和自由的科技创新环境。但是,当日本GDP达到顶峰(占美国GDP比重最高值)之后,其经济发展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放慢了步伐,在现有文献研究中,日本经济的相对“衰弱”(与美国和日本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口老龄化、对外开放的相对保守及资本的所谓裙带关系。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日本没有及时转换科技发展方向。原本经济发展远落后于日本的“亚洲四小龙”,从模仿日本技术,作为日本主要工业企业的附属与衍生,发展到不断超越日本的程度,主要原因是“亚洲四小龙”,特别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中,悄然走到了世界前列,特别是在电子、芯片、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方面,利用比较优势,发展高精特尖产业,构建自由竞争和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对日本进行多方面的赶超。不过,“亚洲四小龙”的人口少,尽管人均产出高,其世界影响力到目前为止,还无法与日本抗衡。

仅仅考虑大国经济的发展,在上述国家中,美国、俄罗斯(苏联)、日本是真正的人口、经济和科技大国,美国和俄罗斯(苏联)不仅是经济和科技大国,更是军事大国。对世界局势和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俄罗斯(苏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都可以称为经济大国、科技强国和军事大国。除了俄罗斯(苏联)的发展道路不同之外,其他国家都是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成功经验在于坚持市场经济、坚持对外开放、坚持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政治法律的规范化、标准化、社会化等是这些国家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特色,是保证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各种危机的重要基础。

苏联走的是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的发展道路,苏联的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个经济奇迹。但是,因为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与时俱进精神,其在快速工业化以后很难进行转型升级,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苏联领导人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休克疗法,从全面计划经济突然转向全面否定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彻底模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法则,尽管充分享受了资源丰富所带来的巨大红利,但俄罗斯经过30年的“新经济”发展,至今还无法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从俄罗斯的发展经验来看,不能简单地认为西方自由市场体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政治体制,是大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唯一或必然的路径。上述发达经济大国和超级大国,在过去不到一百年的发展史上,都经历了数次重大的经济危机,许多中等收入国家也是走了西方“华盛顿共识”的市场经济道路,选择“盎格鲁-撒克逊”的民主治理体系,却长期无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魔咒。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2016年脱欧危机、2022年乌克兰危机、新冠疫情后,都正在陷入“高收入陷阱”之中(姚树洁,2021b)。这些国家债台高筑,通货膨胀严重,受美国霸权挤压,人民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社会福利水平实质性持续下降,社会服务质量也不断弱化。

美国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丰富的农业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包括21世纪新发现的页岩气资源),得益于新的工业革命,特别是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现代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优势,得益于美元作为全球最大的储备和结算货币的地位。强大的全球金融服务系统、超级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有效的结盟手段,使其能够成功遏制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日本和苏联)的发展,从而在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享受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外部红利和垄断优势,这种“新殖民”优势是欧洲主要经济大国通过殖民地掠夺推动本国经济强劲发展所无法比拟的。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特征及优势

世界大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和经验,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中国推进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却有着自身特有的核心特征和优势。

中国是拥有数千年辉煌文明发展史的人口大国。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历经无数次战争和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大国之列,这是当代许多经济大国或强国所没有的历史文化优势。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历史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精细的农业生产和小规模的工商业及贸易。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与欧洲人并没有明显差异。

清朝中后期的腐败和衰落,英国工业革命和军事的飞速发展及其对外扩张的强大力量,是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内外部因素。接下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和国民党腐败、日本入侵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和混乱,从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衰落成为贫弱的人口大国,经济总量从占全球三分之一变成只占全球的百分之一,人均GDP只有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的三分之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使四万万同胞从长期的战乱中解放出来,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成为国家主人,重新走上了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1949~1978年这段时间界定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城市工商业国有化、消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推动中学教育全面发展、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等。土地改革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数亿农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潜能,解放了农业及土地生产力。通过工商业国有化快速推进城市工业化发展,奠定了作为经济大国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这一时期,尽管遭受过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挫折,但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水利及其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和合作医疗系统建设、城市国有工商业快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教育和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体制机制和农业发展基础。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教育、健康水平为根本动力的制度改革为重要抓手,国家牢牢把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源,集中力量搞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与世界其他大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本质区别。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工商业的全面国有化和农村集体化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自由市场、个体经济受到全面限制,导致农民、工人及其他劳动者的个人劳动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当时的经济发展过多强调进口替代,忽略了出口带动和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持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得到根本性提高。

坚持改革开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推进。为了解决经济发展效率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原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开始推动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开放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进行长期的实践探索,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从易到难,从实体经济改革到金融服务业改革,从国内改革到全面国际化,不断推进。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推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最适合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简称“三农”)实际情况的重要经济体制改革。安徽省小岗村的经验在全国全面推广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果,不仅使中国在不到八年(1978~1985年)的时间里把粮食产量提高了百分之三十,还让农民的实际纯收入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增长,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堪称中国大国经济发展、克服贫困问题的伟大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伟大成就。

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为中国城市工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也为后期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支撑。工业化、城市化需要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农业总产出呈井喷式增长,为大量农民工进城、推动城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必须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城市改革效仿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通过奖金和灵活的报酬制度,将工人的个人收入与贡献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挂钩,极大地激发了城市产业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劳动积极性。通过市场改革,利用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刺激劳动和其他要素生产率提高,促进产业优化和区域布局优化,有效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发展潜能。

以出口带动开放,以开放带动出口,先从制造业和沿海地区入手,再扩展到服务业、金融业和内陆地区,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充分发挥人口众多、产业链条齐全、市场广阔的独特优势,取得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全国GDP总量40年实际增长了约40倍(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资料推算),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向世界最前沿推进。科技与教育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全面开放和持续增长,提供了最重要、最基础的人力资本支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0.4%提高到2020年的15.4%(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发明专利和科学论文发表数量跻身世界第一。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中,中国在多个领域正引领世界潮流,特别是在高速铁路等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太空技术等方面,中国在全球发挥着重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2022年,中国的汽车产量比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汽车产量总和还多。中国的移动通信终端(智能手机)数量已经达到12亿之多,超过了美国、英国、欧盟和日本的数量总和。中国的高速铁路总里程是全球总里程的百分之七十。全球地铁里程最长的10个城市中,有9座在中国,中国以外的城市只有莫斯科进入前10位,伦敦和纽约的地铁长度已经被挤到了第10位之外。全球吞吐量最大的10个港口有7个在中国,吞吐量最大的前5个港口都在中国。中国制造业所创造的增加值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总和,商品出口量是美国的1.5倍以上,发电量是美国的2倍(作者根据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复杂变化,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乌克兰危机、新冠疫情,加上国内人口红利不断缩小,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不断上升,迫使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全球化战略,从以速度为主转变为以质量为主,从以对外开放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为主,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以遵循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为主促进贸易发展,到以区域性(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战略性(如“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补充途径推动高水平、高安全性对外开放,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以点带面”促进全国经济高速发展,到以“区域协调发展、板链拉动”实现全域性均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姚树洁,2018)。这些战略性重大转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让政府的计划和市场调节作用更加科学有效,坚定不移推动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坚定不移引导、鼓励和支持私营经济发展,这是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南和战略选择。

世界科技革命以及中国教育与科技的同步发展。1949年以前,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本国的全面推进,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通过“引进外资—促进出口”拉动产业发展,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合资或全资引进外国企业在中国办厂,让国内企业能够在“看中学、做中学”,让科技人员能够走出国门学习外国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让先进国家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能够进入国内大学课堂,中国用40年的时间走完了许多发达国家需要百年以上才能走完的工业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力发展贡献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近三分之一(Yao and Wei, 2007),其他的增长部分依靠数亿农民工进城和中国人民勤俭节约所积累下来的大量资本,科技使资本、劳动和技术找到了一个共同促进、增效互补的经济发展大平台,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量。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从1949年的1%、1978年的2%、2000年的4%,增长到目前的18%以上(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和世界银行历年全球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计算)。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成就,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之下,建立起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确保经济有计划、高速度、不间断发展,确保中国有定力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有效避免了其他国家很难避免、甚至无法避免的“繁荣—萧条—衰退—复苏”经济周期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所带来的巨大破坏作用。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美国对华贸易战和科技封锁、乌克兰危机等,避免了其他主要经济体无法避免的经济衰退或负增长,总体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保持44年连续不间断高速度提升。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在世界大国的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充分展现了中国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及优势。

计划和市场的有效平衡,政府动态调整的产业政策,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相互竞争和互补关系,不仅避免了自然垄断部门受到少数民营企业家的控制而影响消费者权益,也能够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创造就业和推动市场效率最大化的动能和优势。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秀文化习惯等,在正确的领导和政治体制中得到充分发挥。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随着技术进步和教育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优势能够在供需两侧得到充分发挥,这种规模和范围经济效益是绝大多数中小型国家,甚至包括印度等人口规模较大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以上这些都是中国作为大国经济体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特征和天然优势。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及实践成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人均GDP从改革开放初期不到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到如今超过全球人均GDP水平,正在以稳健有力的发展态势朝着高收入经济体和发达国家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信心、定力和能力。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是40多年来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所奠定的巨大物质基础和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有力正确的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使中国形成了一个全球最大、最齐全的工业制造体系,中国有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他国家有的产品,中国基本都能制造,其他国家没有的产品,中国也能制造。中国的消费能力也在逐年提高,巨大的消费市场是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的前提条件。

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建成全球最长、最复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内河及海上运输、航空、通信和网络系统。这些有形及无形的系统把分布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分布不均的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多个区域城市群和广大乡村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高效统一的大市场、大空间,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所有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发展潜能得到释放,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系统发展,不仅成为我国GDP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使昔日分散在广阔土地上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时间和贸易成本大幅下降,促成内陆地区城市发展壮大,形成多个以中心城市为主要经济发展引擎的城市集群,这些城市群与沿海地区发达城市群通过各种现代交通链条和互联网,构成生产要素、商品、信息快速流通的巨大空间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形成“板链”,拉动整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即让某一区域发展强劲的中心城市(如重庆、成都)去拉动一个人口众多的区域(如川渝地区),实现均衡持续发展。这里的“板”指的是城市群,“链”指的就是现代化交通、通信和网络系统。这些“链”可以压缩城市之间、城市板块之间物品和要素的流通时间及空间,从而让发达地区的溢出作用发挥到极致,推动全国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成大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

中国的土地国有化,土地产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分配及制度改革,使全国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工农业发展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和效率大大高于其他类似的发展中大国。例如,一条上千公里的高速公路,或是一个占地面积数千公顷的大型国际机场,在中国从规划到交付使用,仅需几年时间就能完成,而在其他国家如印度或美国,这么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则可能需要花费十余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农村的土地制度安排,不仅可以避免广大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陷入极度贫困,还可以让土地的单位面积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再加上农业技术的长期发展,中国的农业生产基本能够为全国人民提供种类丰富、价格相对稳定的粮食、蔬菜、鱼、肉、蛋、奶、水果等农产品。丰富的农产品,既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人民高品质生活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科学技术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动力源泉。无数产品和技术的突破,是中国一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伟大成效。不断积累的科技发展能力和人力资本也是中国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018年以后,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摩擦和技术脱钩,但是,2022年中美双边贸易还是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美国对中国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还是远高于中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具体体现为双边的贸易顺差依然向中国的方向倾斜。强大的国内市场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作支撑,中国举国上下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不仅可以应对外部不友好的技术脱钩和封锁,也使国内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变和提升大国经济对外开放和竞争的比较优势。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多元包容的人类文明价值观,走大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体系,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成功的重要秘诀,也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应对国内外挑战和困难的重要优势。中国自2013年起就倡导并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涵盖贸易、投资、科技、旅游和人员交流。最近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长期以来积极与东盟国家发展多边关系等,使中国外贸及跨境投资更加多元,大大提高了中国全球化的发展韧劲,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国际关系基础。过去五年,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对外开放大动脉和国际贸易大通道,对中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成员国的双边及多边关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中国应对美国及其盟友单边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中国大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选择和回旋空间。

中国社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不仅体现为以上各种“硬实力”因素,更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坚定有力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软实力”及政治体制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优势。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许多国家本来拥有很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基础,非常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因为这些国家缺乏稳定的政治管理体制,缺乏坚定一致的领导力量,加上政府腐败和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所以贫困问题长期存在,并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甚至出现政权更替、内部战争,或是外部势力入侵,使原本很有希望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的国家长期处于跌宕起伏、社会混乱状态。典型的国家包括叙利亚、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菲律宾、泰国等。中国共产党敢于自我革命,治理腐败,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不仅能够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能够更加有力地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稳步前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集中全国力量全面克服绝对贫困问题,让全体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为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奠定牢固的国家治理基础,坚定全国人民一心一意跟着中国共产党持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战略对策

中国过去七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快速增长,堪称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然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改革开放之前,因为缺乏可供借鉴的大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加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采取孤立态度,中国以进口替代发展国内工业的效果不佳,社会分配制度过于强调“平等”而忽略了个人劳动的主观积极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被简单理解为“一大二公”,全面国有化和集体化发展,忽略了个体经济的重要性,全面规划和统购统销政策,忽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严重抑制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利用庞大的人力资源红利,激发个人劳动积极性和创新性,使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当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一万美元、国家整体实力不断接近美国经济水平的时候,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着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压力提高、老百姓生活品质需求提高、人口老龄化、社会收入分配差异拉大等一系列严峻挑战;此外,世界经济外部环境风险加大,中美两国作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的利益摩擦,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为了维持西方七国集团(G7)半个世纪以来所构建起来的固有治理格局,维护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世界经济利益而对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特别是中国采取孤立和封锁的行动。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差距长期无法消除,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民生活安全保障,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生活水平。但是,从长远视角看,人民生活幸福程度的提高与社会公平和各种复杂因素密切相关,对城乡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作用。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最高达到三倍以上,尽管最近几年有所下降,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仍高达2.45(王洁菲、姚树洁,2022)。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全国300多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均GDP相差近10倍。根据最新研究,中国和美国都存在一种所谓的“伊斯特林”(Easterlin)现象(鲁元平,2022;王洁菲、姚树洁,2022),该现象是指人均收入的提高并没有带来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相反,人民幸福指数还可能因为人均收入提高而下降,使得“收入-幸福感”呈现一种倒U型态势,对这种现象的主要解释是人们的幸福感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收入水平,还取决于社会的收入分配差异和财富差异。中国社会经济各个层次的收入及财富差异,正在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相对幸福感,如何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不断缩小城乡、地区、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重要挑战。

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自然环境优化,降低污染和碳排放,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经济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电力投入。一段时间内,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品制造国,GDP单位产出的能源强度明显高于美国及其他发达经济体。降低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不仅需要严格控制污染强度高的工业产品,大量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现有工业的碳排放效率等,还要转变发展方式,在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努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高端服务业产值在中国GDP中的比重,降低GDP增长对传统高污染产业的过多依赖。然而,新旧动能的转换,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和突破,需要应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破解“卡脖子”难题。

国际地缘政治斗争和矛盾,是经济大国发展的重大命题和挑战。2018年之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发展到技术封锁和全面竞争的地步,不仅阻碍中国科技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导致中国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严重受阻。一场大国之间的经济、科技竞争正在发生,还必将带来军事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挑战。中国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遇到了美国的阻碍,不仅是因为两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存在很大分歧,更是因为美国为了保持其大国垄断地位所产生的“修昔底德陷阱”思维范式。美国制造业回归、技术封锁和脱钩、意识形态宣传和扭曲、局部或区域战争爆发和升级,已经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也对中国国家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尽管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内生发展韧性使美国及其盟友不可能彻底遏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但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技术封锁、战争威胁,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

为应对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需要坚定“四个自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应对单边主义挑战,加大科研投入和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在关键领域敢于实现零的突破,摆脱技术封锁,把握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主动权。我们应以区域均衡发展构建稳定而富有韧劲的空间经济地理架构,以“板链拉动”激发全域、全要素发展潜能,以构建强大城市集群和国内超大市场作为国际博弈的重要砝码和手段,稳住国内经济大盘,确保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和国际化,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化解一切恶意打压所造成的困难,弱化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的世界垄断地位,力争与美国以外的工业化国家精诚合作,确保互利共赢,力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国家紧密合作,形成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优势互补关系,稳定和发展中国的外部优势,使之成为国内经济的重要补充。加强国防军事建设、空间技术发展,以强大的国防军事优势,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和中国人民生命安全,维护国家主权不遭受任何形式的侵犯。

结论

21世纪超过五千万人口的经济大国共有9个,其中7个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是人口规模超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特征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拥有发达的工业、科技、教育和社会服务体系,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化解各种危机风险的治理能力。然而,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历史经验证明,这些国家都无法摆脱马克思所预言的自由资本主义“繁荣—萧条—衰退—复苏”周而复始的经济发展周期魔咒,有些国家受到经济周期和各种危机的影响,已经陷入了所谓“高收入陷阱”,很难维持以往比较高的生活及社会福利水平。

21世纪以来,经过20多年的政治经济地缘博弈,美国已经演变成为“一支独大”的超级大国,不仅人口和经济规模巨大,其在科技教育、军事国防、货币金融、政治外交等方面也都占据了世界最领先、最垄断的地位,其他主要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几乎成为美国的“附庸”,没有与之抗衡的实力。这些国家最大的弱点在于缺乏足够大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缺乏足够强大的军事、科技和金融能力。中国和印度人口规模超大,但是,科技和军事能力与美国还存在差距,还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和挑战。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大国之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军事强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全球其他大国经济的共同核心特征,包括全球化发展,以及比较完善和发达的产业、教育和科技创新体系,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应对各种内外风险的国家治理能力。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所创造的一个个经济奇迹,也具有中国独特的核心特征。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艰苦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在新发展阶段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正在朝着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方向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全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朴素,重视科技教育,勇于创新,这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市场广阔,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积累的巨大物质基础、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放包容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历史飞跃,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应对一切风险和挑战的前提条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应对西方工业强国制造的各种摩擦,积极构建和发展新的多边贸易、投资、科技和人员交流新格局,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新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和科技持续稳定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战略选择。

中美两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40%,成为本世纪真正的人口和经济超级大国(World Bank, 2022)。中国人口和经济体量巨大,发展潜力巨大,在军事国防和科技教育等方面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与美国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是所有发展中国家中表现最好的大国经济体。美国的一些政客和社会精英为了维持本国优先和垄断地位,把中国当成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并产生了一种严重的“修昔底德陷阱”恐惧症。自2017年以来,美国不顾已有的国际规则,开始对中国外贸、科技、外交、区域安全和国家主权等方面进行打压,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产生较大影响,成为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持续稳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外部挑战。

在应对美国及其盟友的“脱钩”和“霸凌”挑战中,中国必须增强“四个自信”,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战略定力应对单边主义和美国脱钩威胁,不断深化国内经济和政治改革,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克服官僚主义和消除腐败,稳定政治和社会环境,奋力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魔咒,维持社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坚持自立自强,加速科技创新和军事国防建设,奋力摆脱科技封锁,突破发展瓶颈,提高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和地缘政治博弈能力,确保国家安全,把握大国经济持续发展主动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稳固的社会政治环境,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民主、法治、文明、廉洁的政治生态。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及精准扶贫效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ZDA005)


参考文献

华民,2018,《如何才能跨越经济增长的陷阱》,《国际经济评论》,2018年第1期。

鲁元平,2022,《伊斯特林、莱亚德、奥斯瓦尔德对幸福经济学的贡献——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经济学动态》,第12期。

沈坤荣、吕冰洋、张连城等,2019,《基于大国发展道路的中国经济》,《经济学动态》,第6期。

孙浦阳、张甜甜、姚树洁,2019,《关税传导、国内运输成本与零售价格——基于高铁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3期。

王洁菲、姚树洁,2022,《收入差距、努力指数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南开经济研究》,第4期。

习近平,202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2023,《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3月14日,第2版。

姚树洁,2018,《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及战略》,《国际经济评论》,第1期。

姚树洁,2019,《“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有效结合——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关键》,《人民论坛》,第19期。

姚树洁、王洁菲,2019,《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精准扶贫效果偏离的内在机理及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5期。

姚树洁,2021a,《西方世界的社会主义因素及其内在规律》,《人民论坛·学术前沿》,4月下。

姚树洁,2021b,《中国共产党精准脱贫的伟大理论及实践》,《经济研究》,第6期。

姚树洁,2022a,《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逻辑及战略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1月上。

姚树洁,2022b,《持续推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3月9日,第3版。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02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11月11日,http://www.gov.cn

/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https://www.rlibrary.imf.org.

S. Yao, and K. Wei, 2007,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resent of FDI: The Perspective of Newly Industrialising Economi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5(1).

S. Yao; S. Zhang; X. Zhang, 2021, "Energy Mix,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Perspective,"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8(44).

World Bank, 2000-2022,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


Core Features and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Yao Shujie

Abstract: Over the past 40 years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been able to maintain continuous and uninterrupted economic growth despite several glob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crises and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evolving from a large, poor and backward agrarian society into a thriving industrialized economy with a per capita GDP exceeding $10,000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reaching the global average. China has also eradicated absolute poverty on a historic scal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is on its way to becoming a high-income economy and a 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world. China's great economic miracle was made on the basis of a backward agricultural economy with the world's largest population. It not only boasts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hering to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also has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a large country economy such as a large population, vast territory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also enjoys the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brought about by glob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the common progress of global human civilization. At present, in order to cope with various risks and challeng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o strive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China must firmly adhere to the four-sphere confidence in the path,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unilateralism with a more open and inclusive approach. It is also important for China to deepen domestic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forms, strive to upgrade production methods and maintain a stable polit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so as to cross the "middle-income trap" and sustain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large country economy, China's economy,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ional rejuvenation


原文链接:http://www.rmlt.com.cn/2023/0504/672454.shtml


extend1 extend2
extend3 exten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