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1月27日

1月27日,《四川日报》思想周刊刊发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姚树洁、综合办公室主任欧璟华题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要强化协调发展和创新引领》的署名文章。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为川渝两地迅速发展、形成合力指明了方向,增强了这片沃土强劲发展的定力和信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我国地理版图和经济布局中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对协调区域经济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5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在经济增长、产业协同、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方面着力,取得历史性、变革性的重要成效。
要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克服发展中的挑战,强化协调发展和创新引领,以科技、产业、民生、生态协同发展为主要抓手,深化一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外开放、生态建设、民生工程等体制机制建设,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
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核心方向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来经济、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寄予新的希望,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站在全国的角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是牵引广大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并能联动沿海三大经济增长极构建菱形空间架构,强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真正发展成为与其他三大经济增长极具有同等影响力的增长极,是新时代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的核心方向,其主要战略功能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领西部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内陆资源和政策优势,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居中调节、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系,筑牢创新引领增长的制度与技术基础;健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高地,形成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是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高端制造业、绿色能源产业等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力的空间优化和整体提升;通过优化与东部核心城市群的协同联动,共建以供应链安全为核心的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网络,确保在极端环境下,能够有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稳定循环,支撑国家经济安全。
三是稳固提升发展能级,优化区域整体布局。通过探索统一的政策、规则和技术标准等多样化手段,优化跨区域合作形式,促进区域内各地区间资源流动和产业协同,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夯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有西部发展引擎地位,在此基础上强化创新支撑能力,强化区域发展能级在畅通内循环中的主体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力支撑。
川渝两地经济互联互通,特别是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深入融合,可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整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并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发展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重要支撑点,加速推动“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建设。
以产业合理布局和科技创新为抓手推动建设
尽管5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在经济、产业、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依然存在差距,协调发展不够平衡和充分,产业的同质化竞争比较明显,人才发展和流动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短板,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
缩短差距,弥补短板,川渝两地要着力协作创新,聚焦有限资源,发挥更大和更加持久的空间地理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站在全国角度,以全球的视野,无论是从城市化与地方集聚经济的理论考虑,还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策规划考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需要聚焦持续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集群有序错位发展、增强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活力、加强协调发展形成强劲合力等重要方面。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2个5年新征程开局之年,应以产业合理布局和科技创新为主要抓手,落实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中央统筹引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化中央统筹引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形成合理产业布局。抓住“十五五”规划编制重要机遇期,中央和川渝两地应更加积极持续高位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布局,出台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新的重大规划,进一步夯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础。
二是高效借力新质生产力布局,完善创新引领体制机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整合数字经济发展与创新引领的体制机制措施,实现科技驱动、体制创新、人才引育和金融支持的协同效应,构建系统性创新生态。在“十五五”规划中重点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与创新平台一体化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数字孪生工厂与智能化生产模式,打造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技术与科研资源共享。实施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引进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顶尖人才,设立数字经济人才发展基金,完善薪酬和股权激励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家在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使用效率,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信贷,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快速落地,形成投资收益闭环。
三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川渝两地应协同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共同编制川渝产业协调发展指南。完善产业利益相关者协商机制,明确国家战略产业及生产制造能力要求,诊断产业链供应链漏洞并明晰主要原因,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产品制造流程的现代化,规划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监测系统和数据库。重点关注高度依赖进口的原材料,加强跨部门信息共享,提升抗风险能力和供需预测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安全性,以完备稳定的产业系统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50127/3219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