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时间:1月24日
1月24日,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姚树洁在接受中国经营报专访时,深入解读了重庆市2024年实现5.7%经济增长的背后策略,并描绘了未来的发展蓝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姚树洁强调了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为重庆市迈向2027年GDP突破4万亿元的目标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与建议。全文如下:

2023年首登3万亿元台阶后,重庆市GDP再迎平稳增长。
日前,重庆市2024年经济数据发布。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重庆市实现GDP 32193.1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
《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已有28个省份公布2024年经济数据,其中多数GDP增速高于5%。从目前已公布情况来看,2024年重庆市GDP同比增速低于西部多省份以及湖北、江苏等省份,与其年初所定的6%目标也略有差距。
2025年,重庆市GDP增长目标仍定为6%左右。此前,重庆市还提出,2027年GDP要突破4万亿元。
“要实现相应目标,未来三年间,重庆市需实现GDP增长7000多亿元,平均每年要增长约2000多亿元。”姚树洁向记者表示,要实现GDP破4万亿元的目标,重庆市还需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及城乡融合等多个关键领域持续发力。
5.7%
与上一年6.1%的经济增速相比,2024年重庆市经济增速有所回落。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市实现GDP 32193.1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
从目前已公布数据来看,2024年GDP增速排名靠前的为西藏、新疆,两区分别为6.3%与6.1%;内蒙古、湖北、江苏、安徽、甘肃等省份均为5.8%;重庆与四川、山东等省份则为5.7%。
整体来看,2024年重庆市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姚树洁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当地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以及大力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等动作。
“重庆的产业布局科学合理,38个区县在发展上相对均衡,形成了一种各区域协同发力、均衡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模式。”姚树洁表示,各区县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差异化发展,共同推动了全市经济的整体提升,这成为了重庆经济发展的一大显著特色。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宋瑛也认为,2024年重庆市经济实现平稳增长,主要与当地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重点产业高速增长、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等因素有关。
2024年,重庆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35.82亿元,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690.68亿元,同比增长4.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366.65亿元,同比增长6.8%。
“2024年,重庆第一、二、三产业均实现正增长,其中第三产业增速领跑。”宋瑛表示,2024年,重庆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5.9%,体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崛起,及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
6%左右
从历年情况来看,告别此前高速发展阶段,2018年以来,重庆市经济增速回落,除疫情期间增速有所波动外,近年来基本稳定在6%左右。
2024年年初,重庆市将当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左右。与这一目标相比,5.7%的实际增速仍有一定差距。
“2024年,重庆市GDP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7个百分点,已然十分亮眼。不过,与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姚树洁认为,诸多考验下,2024年重庆市实际经济增速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出现这一情况并不意外。
姚树洁认为,尽管重庆市在产业布局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重庆部分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瓶颈,转型速度不及预期。”姚树洁表示,当前重庆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尚未形成足够强大的规模效应。同时,当地部分区县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以及产业承接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一些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度较高,一定程度上也对当地经济增长有所制约。
宋瑛则认为,2024年重庆市GDP增速略低于年初目标,主要受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部分工业行业表现不均衡、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内需恢复节奏尚不均衡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
“2024年,重庆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3%。”宋瑛表示,房地产这一传统支柱产业表现疲软,直接拖累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成为影响整体经济增速的重要因素。
“2024年,重庆市新能源汽车、能源、材料等产业表现亮眼,但装备制造业和医药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8%和6.1%。”宋瑛认为,这一情况反映出当地重点产业发展不均衡,工业内部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此外,宋瑛认为,国际市场情况对重庆市的出口形成一定压力。2024年当地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强劲,但其他领域的出口增长未能充分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内需方面,当地在消费结构升级和中高端消费拉动方面,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95.32万辆
从主要支柱产业看,2024年,重庆市汽车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7%;摩托车产业和能源工业生产情况相对稳定,增加值分别增长9.1%和5.7%;电子产业、材料产业和消费品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3.7%和3.4%;装备产业和医药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8%和6.1%。
重点工业产品中,2024年,重庆市实现汽车产量254.01万辆,增长9.4%,其中新能源汽车95.32万辆,增长90.5%;液晶显示屏3.92亿片,增长22.1%;集成电路78.73亿块,增长1.1倍。
“2024年,重庆市汽车业的突出表现得益于政策支持、产业链协作和市场需求的综合作用。”宋瑛表示,2024年,重庆枢纽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高效物流体系为汽车产品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提供了保障,降低了出口成本,使重庆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1.5倍。同时,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增强了重庆汽车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庆的高端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姚树洁表示,2024年,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研发、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025年,重庆市仍将GDP增长目标定在6%左右。此前,重庆市曾表示,2027年GDP要突破4万亿元。
宋瑛认为,为实现相应目标,重庆市应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制造业数智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提升现有产业链及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链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产业多点支撑格局。
“为实现相应目标,重庆市应深化重点产业链协同创新,进一步强链延链补链,做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优势领域,通过技术研发和出口规模扩大,提升全球竞争力。”宋瑛表示,做强支柱产业的同时,重庆市应加快推动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培育壮大空天信息、低空经济、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回顾过去,重庆市的经济增长态势稳健。疫情过后,重庆市积极推动稳增长举措,且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持续保持稳定,为重庆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姚树洁认为,重庆自身具备显著的后发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这些都为重庆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实现4万亿元的GDP目标,重庆市需在多个关键领域持续发力。”姚树洁建议,重庆市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等,尤其要在高端制造业、高端农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与发展力度。
原文链接: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rs=3410228531&ruk=4CorbVNd3_PcDmjAVgoEDA&urlext=%7B%22cuid%22%3A%220i-W80uV2alFiHi908vt8l8K-a07i2t_li2fi_8m2i0ZaSaFYa-3i085SPlPt1upwMtmA%22%7D&isBdboxFrom=1&pageType=1&sid_for_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8419972243219692295%22,%22sourceFrom%22%3A%22other%22%7D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聘教授,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科毕业于海南大学,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14年全职回国,担任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及国家级特聘教授。
姚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和孔子学院创建院长、教授,中国-欧盟研究网络首席经济学家,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他的足迹遍布欧、非、亚20多个国家,从事广泛的工作与研究。1997-1998年担任英国中国经济学会主席,2012年起成为中国软科学高级顾问,2014年被评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经济学),2021年担任重庆市高等教育经济学本科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被评为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
在学术研究方面,姚教授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经济研究》(14篇)等国内外SSCI/CSSCI数十种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20部。他在《Financial Times》《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人民论坛》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频道(CGTN,CGTN-Radio)特约评论员。姚教授多次与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王岐山、刘延东等原国家领导人座谈,担任《经济研究》等多个SSCI/CSSCI期刊编委,Digit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首席主编。
姚教授的学术影响力显著,Google Scholars显示其著作和论文引用次数达到8654次,H-index为50(最近五年30篇),i10-index为112篇,最近三年有2篇高被引论文。中文CNKI引用次数为5406次,单篇最高引用825次。他连续多年被评为爱思唯尔(Elsevier)全球应用经济学高被引学者(2020-2023年),并连续多年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2021-2024年)。在英国近代千名优秀经济金融管理领域科学家排名中,姚教授位列第261名,仅次于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James Mirrlees教授。
回国后,姚教授主持了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结题良好)、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后评估特优)、一项中国工程院重点研究项目及10多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他荣获第九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文章奖,以及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文章奖。《重庆日报》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评选其文章为10佳优秀理论文章。十多篇资政报告得到国家级和正省部级领导人批示和采纳,关于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建议被纳入重庆市“十四五”规划。中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