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他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7月15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黄金时段新闻时事评论节目《今日世界》采访了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姚教授在采访中深入探讨了中国过去十年城市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未来城市发展新形势的看法,城中村改造的新路径以及如何激发城市活力与创新力、增强城市韧性等方面的见解。
在谈到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时,姚树洁教授指出,过去十年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火箭式”的发展历程。2015年中国首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全国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截至去年,城镇常住人口比重已升至67%;不仅如此,还有近3亿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工作。随着城镇化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居民对公共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使得城市高质量发展对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至关重要。未来十年,预计中国的城镇化率仍将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如基本住房保障、完善交通设施等许多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在谈到政府政策如何从以往注重城市大规模扩张转向更注重现有城区的质量和效益时,姚树洁教授表示,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演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速度与效率的博弈。例如,部分城市建筑建设速度快但效率低,特别是世纪之交前的老旧建筑,房龄超过25年甚至更久,亟需提升居住质量;过去城市扩张迅速,部分土地利用不充分甚至浪费等。此次会议不仅释放出明确信号——未来发展重点不再是单纯扩大城市规模,而是提升质量、效率和环境宜居性,还从政策层面明确指出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及城市投资方向等都将发力于此。
关于此次会议中提到的推进城中村改造这一重点任务,姚树洁教授指出,国家将在未来重点推进从新房建设向老房改造转变的新模式。城中村改造将不再单纯依赖拆除重建,而是注重提升存量房屋质量,按高标准翻新。同时,改善城市景观和生活环境,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居住品质。以上海、北京为例,市中心仍有大量低矮老旧建筑,改造需解决成本分担、利益分配等复杂问题,涉及地方政府、居民等多方利益,未来需在政策和机制上进一步明确方向。此外,国家还将优先利用“棕地”(已开发但未充分利用或不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土地)而非新增绿地,严控新区建设,盘活城市内部未充分利用的土地。
关于如何激发城市活力与创新力、增强城市韧性,姚树洁教授指出,从实践角度看,中国已有北京、深圳、杭州等多个创新型大都市为蓝本以供借鉴。要想推动城市创新,一是要聚焦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领域,建设科技创新园区,整合创新要素与科研资源。二是因地制宜地出台政策广泛吸纳本地、国内其他城市及海外人才,构建创新能力培育体系。三是通过创新提升本地产品附加值与科技含量,同时遵循城市创新能力溢出效应,在不同区域打造创新中心,推动区域经济与创新融合发展。增强城市韧性则应从多维度理解和破题,不仅居民需有更完善的生活保障,城市要能抵御自然灾害,还要具备防范公共卫生事件等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为居民提供更安全、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原文链接:https://radio.cgtn.com/podcast/news/1/What-has-driven-Chinas-steady-economic-growth-in-the-first-half-of-2025/564338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当代中国学学院创建院长,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2014年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经济学),2021年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在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20余部,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0-2024年)、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2021-2024年)。10余篇资政报告获国家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长期担任CGTN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