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专访姚树洁:美国扩大钢铝关税范围将反噬其国内经济


2025年08月22日 09:16 | 来源: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

来源: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


近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407个产品类别新增至“衍生”钢铁和铝制品的加征关税清单,对相关产品征收高达50%的关税。8月20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今日世界》栏目连线采访了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深入解读突增关税背后的动因及其对全球贸易格局和美国自身经济的深远影响。

谈到美国扩大加征关税清单的目的时,姚树洁教授分析指出,美国此次扩大加征关税清单,背后动机复杂:一方面,此举可为美国政府在短时间内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另一方面,可将其作为一种战略谈判工具,用以施压全球贸易伙伴,在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因此,此次加征关税也可被视作美国在更广泛贸易谈判中使用的一种“先发制人”的经济手段,其典型策略是:先以强硬措施制造外部压力,随后在谈判桌上以“松绑”为条件,换取对方在市场准入、技术转让或贸易平衡等方面的让步。这种“先施压、后谈判”的模式,既能在国内塑造强硬形象,又为后续外交博弈预留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增的407类征税产品不仅涵盖钢铝原材料,更延伸至大量零部件和制成品,涉及汽车、建筑、电子等多个与民生和产业密切相关的下游领域。这表明美国正试图通过全面设限,重塑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其深层意图在于彰显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但若美国将所有相关衍生产品均纳入高关税范围,其国内经济体系将承受巨大系统性压力,若高关税带来的内部代价超出承受限度,这一策略或将难以为继。历史经验表明,脱离全球分工、追求完全自给自足的产业模式并不现实,长此以往,面对由此引发的经济反噬,未来美国政府很可能不得不调整政策,通过与贸易伙伴谈判,逐步放宽部分关税措施,以缓解国内产业和消费者的困境。

在谈到这次加征关税带来的影响时,姚树洁教授认为,从长期来看,这种保护主义政策难以真正振兴美国制造业。过度保护将削弱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导致生产效率下降、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在封闭的市场环境中,美国产业可能逐渐丧失国际竞争力,最终在全球产业链中被边缘化。他指出,特朗普政府在推行此类政策时,往往忽视了其对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系统性影响,更多着眼于短期政治收益,缺乏全局性战略考量。

而对于美国具体行业带来的影响,姚树洁教授分析认为,短期内新增成本将主要转嫁给消费者,推高商品价格,加剧美国民众本已沉重的生活成本压力。汽车、家电、建筑材料等日常消费品价格或将显著上涨,直接影响普通家庭的支出负担。但从长期看,真正受损的将是美国本土生产商。高昂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口成本将抬高生产投入,削弱企业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一旦保护屏障无法持续,美国制造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这种结构性损害可能在几年内逐步显现。


原文链接:

https://radio.cgtn.com/podcast/news/1/What-to-watch-at-Chinas-V-Day-military-parade/571142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当代中国学学院创建院长,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2014年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经济学),2021年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2025年首届全英/全欧中国经济学会会士。在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20余部,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0-2024年)、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2021-2024年)。10余篇资政报告获国家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长期担任CGTN特约评论员。



extend1 extend2
extend3 exten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