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8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9.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延续了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今日世界》栏目特邀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进行深度解读,剖析我国外贸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及其深远意义。
姚树洁教授表示,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国际背景下,全球经贸环境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外部冲击对中国外贸带来巨大压力。然而,中国依然实现了进出口规模的稳步扩张,实属不易。这一成绩的背后,源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支撑。他分析认为,推动外贸增长的核心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完整且稳定的产业体系,具备强大的供给能力,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规模化产能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竞争力,成为出口增长的新引擎。从贸易结构看,前8个月我国出口规模持续高于进口,仅上半年就实现可观的贸易顺差。这一顺差态势不仅为国内市场注入强劲动能,还通过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有效拉动就业和投资,进一步反哺国内经济增长,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
在分析中国外贸增速的重要性时,姚树洁教授指出,我们不能仅看百分比,更要结合体量、质量和结构三个维度来综合考量。其深远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经济总量庞大。2025年前8个月接近30万亿元的进出口总额,即便增速保持温和,所对应的绝对增量依然可观,对全球供应链和世界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其次,当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正加速由传统低端、中等质量产品向中高端制造转型。这种转变表明,外贸增长不再依赖数量扩张,而是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深度融合。尤其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中国企业已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成为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最后,近年来,中国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将出口目的地从传统的欧美工业化国家,延伸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东欧等非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这一战略调整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使国际贸易结构更加均衡。即便面对全球贸易波动或地缘政治风险,中国外贸仍能保持较强韧性,为可持续增长筑牢根基。
在谈及中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在对外贸易中的体现时,姚树洁教授指出,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国内关键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占比相对稳定,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而民营经济则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达16.89万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是整体外贸增速的两倍以上。这充分体现了民营经济在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需求、吸纳就业、贡献税收等方面的活力与灵活性。他认为,应继续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虽在贸易总量中的占比不及民营企业,但其存在本身即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象征。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部分国家采取加征关税等手段试图遏制中国出口的背景下,外资企业仍持续看好中国市场,选择扩大在华投资与生产布局,充分说明中国制度环境稳定、市场潜力巨大、营商环境具有强大吸引力。以特斯拉为例,其在上海建立的超级工厂虽为外资企业投资运营,但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基地,产品远销欧洲乃至返销美国本土。
原文链接:
https://radio.cgtn.com/podcast/news/1/Why-is-Trump-ready-to-move-to-the-second-phase-of-Russia-sanctions/574733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当代中国学学院创建院长,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2014年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经济学),2021年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2025年首届全英/全欧中国经济学会会士。在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20余部,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0-2024年)、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2021-2024年)。10余篇资政报告获国家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长期担任CGTN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