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联邦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美国失去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5年前8个月,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这一标志性变化引发全球关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今日世界》栏目就此连线采访了姚树洁教授,深入探讨中欧经贸关系的动因与未来前景。
针对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姚树洁教授指出,这一转变并非短期政策调整所致,而是中欧经济深层次结构性互补的必然结果。他强调,德国作为西欧最大经济体,与中国这一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在工业制成品、中间产品及农产品等领域具有高度互补性。即便在当前国际经贸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德国仍持续从中国大量进口,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稳定增长动力。
对于有分析认为,德国从中国的强劲进口数据印证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姚树洁教授表示完全认同。他指出,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加速向中高端迈进,而德国长期占据产业链上游,双方产业体系的互补性日益增强。随着中国技术实力和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已深度融入德国乃至欧洲的产业生态,在多个领域逐步改变原有的德美经贸格局,展现出更强的全球竞争力。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空客天津第二条总装线投产,标志着中欧合作从“贸易采购”迈向“联合生产、协同创新”的新阶段。姚树洁教授表示,空客作为全球最先进的飞机制造商之一,其在天津增设总装线体现了对中国市场和制造能力的高度认可。德国是空客核心成员国,天津已成为中德合作的重要基地,这种深度融合模式不仅大幅提升效率与本地化水平,更带来技术溢出、产业链协同和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是中德、中欧关系在挑战中仍具巨大潜力与活力的缩影。
面对欧洲内部“去风险”和降低对华依赖的呼声,姚树洁教授表示,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各国相互依存已是常态,任何经济体都无法实现完全自给自足。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互利共赢。以空客为例,中国市场与空客技术优势形成强互补,合作成果显著;在芯片、半导体等领域,中欧同样存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空间。因此,中欧应增进相互理解,尊重彼此法律体系、文化差异与共同价值,坚持长期主义视角,加强沟通与共识,切实维护跨境投资、技术交流与联合创新的合作根基,确保局部分歧不影响整体合作大局。(编辑:龚丹;校审:龚丹、聂月文、欧璟华)
原文链接:
https://radio.cgtn.com/podcast/news/1/Apples-pledge-to-increase-investment-in-China/581727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当代中国学学院创建院长,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2014年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经济学),2021年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2025年首届全英/全欧中国经济学会会士。在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20余部,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0-2024年)、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2021-2024年)。10余篇资政报告获国家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长期担任CGTN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