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0月24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今日世界》栏目就此邀请北京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李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副教授迪伦·罗,以及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树洁,围绕“十五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展开深入探讨。
在谈到如何处理经济增速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姚树洁教授指出,中国已进入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任何实质性进展都需依靠多领域协同推进。“我们不仅要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更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他强调,“增长的质量”不仅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包括区域、城乡和群体间发展的更加均衡,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系统性投入和制度保障——既包括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涵盖政府治理效能、社会参与机制与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优化。统计意义上的GDP增长,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产出、对外贸易与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果。
“过去五年,我们在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仍取得显著成就。展望‘十五五’,发展任务将更加繁重。”姚树洁教授表示,中国正朝着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稳步迈进,这要求未来五年继续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并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技术进步、民生改善的协同推进。
关于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是否能够创造充足就业的问题,姚树洁教授分析指出,现代制造业大多属于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对传统劳动力的需求结构。
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的同时,对普通操作岗位的需求相应减少。“这构成了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在提升生产率的同时,实现就业结构的有效平衡。”姚树洁教授表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相关服务需求——如供应链管理、科技研发、金融法律、售后维护等——将持续扩展,从而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因此,未来五年必须系统推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就业总量的稳定,更是就业质量的整体提高。”姚树洁教授强调,应健全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优化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机制,并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住房保障、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进一步增强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与包容性,支持广大劳动者顺利实现职业转型。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实物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并重”。对此,姚树洁教授认为,我国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形成显著优势,高铁、港口、城市轨道交通等现代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然而,民生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家庭教育成本负担仍需降低、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够均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反映出社会领域建设仍需加强投入。
“这些方面的发展水平,与我国在物质基础设施领域取得的成就尚不匹配。”姚树洁教授认为,有效扩大内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项政策都应当着眼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并将民生改善的实际进展纳入发展评价体系。”他建议进一步完善发展成果考核指标,使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福祉成效得到更充分体现,让经济发展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中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姚树洁教授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不仅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下一步的重点在于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姚树洁教授强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智能装备和现代经营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也至关重要。“我们要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乡村,不仅要改善本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也要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他指出,在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促进人口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乡村振兴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姚树洁教授认为,只有坚持城乡融合、产业协同、民生优先,中国才能在“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走出一条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编辑:龚 丹;校审:龚 丹、聂月文、欧璟华)
原文链接:
https://radio.cgtn.com/podcast/news/1/Panel-How-is-China-charting-its-course-for-the-next-five-years/583432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当代中国学学院创建院长,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2014年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经济学),2021年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2025年首届全英/全欧中国经济学会会士。在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20余部,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0-2024年)、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2021-2024年)。10余篇资政报告获国家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长期担任CGTN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