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多项积极信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制造业增长势头趋于稳健;与此同时,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3%,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5%。9月15日,上述经济数据发布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今日世界》栏目连线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就今年8月份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展开深入分析。
姚树洁教授指出,8月份中国经济整体呈现温和复苏态势。制造业与消费需求虽保持增长,但复苏基础尚不牢固,部分领域仍面临压力。从投资端看,房地产投资持续处于负增长区间;其他领域投资虽维持正增长,但增幅处于历史低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从消费端看,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处于合理区间,但需求回暖仍显乏力,尚未达到预期水平。综上所述,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诸多困难,但考虑到当前外部环境的挑战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遭遇的重重阻碍,总体仍保持着平稳韧性,要在今年余下时间维持增长势头并实现小幅回升,中国仍需付出诸多努力。
在谈到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姚树洁教授指出,这既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也源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这其中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较快增长势头成为亮点。以3D打印、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技术进步的加速,也释放出经济结构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的积极信号。这一趋势符合从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强国迈进的客观规律。然而,转型过程中也伴随阵痛:部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下行压力。当前的关键任务,是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平稳升级,实现向高附加值领域的有序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数月低于50%的荣枯线,显示制造业活动仍处收缩区间,这与工业增加值的稳健增长形成一定反差。对此,姚树洁教授分析认为,PMI偏弱主要反映的是低技能、低生产率行业在结构调整中面临下行压力,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则更多得益于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值得肯定的是,PMI并未出现持续恶化趋势,表明中国经济在应对结构性变革时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与韧性,表明经济在转型中保持了基本稳定。下一步,应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使其真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引擎。
消费复苏缓慢的背后,是就业与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姚树洁教授强调,消费并非孤立指标,其强弱与就业状况、居民创收能力密切相关。当前宏观经济承压,部分行业就业形势趋紧,导致民众消费意愿偏弱,储蓄倾向上升。尽管各级政府已出台多项促消费政策,但仅靠消费端刺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认为,更有效的路径应是从“收入端”发力——通过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在生产性服务业、农业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领域加大投入,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提升居民长期收入预期,从而夯实消费复苏的基础。
关于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微降的现象,姚树洁教授表示,这与内需偏弱直接相关。尽管零售数据尚可,但整体需求动力不足,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和产能利用率,普遍采取降价策略,导致价格水平走低。不过,核心CPI(剔除食品和能源)仍保持0.9%的正增长,表明经济的基本面并未失速,居民对非必需品和服务的消费仍具一定支撑力。这一数据也提醒政策制定者:既要关注如何提振总需求,也要帮助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定价能力,避免陷入“低价内卷”的困境。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8月出口表现亮眼,凸显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姚树洁教授指出,中国商品之所以在全球市场广受欢迎,关键在于“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双重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欧洲市场每售出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4辆来自中国;而同类车型在中国的售价仅为欧洲市场的一半,成本优势显著。这表明中国已成功切入高端制造和绿色科技等关键赛道,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重要位置。未来,应继续巩固这一“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为外需提供持续支撑。
展望未来,姚树洁教授认为中国经济仍面临两大外部挑战:一是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互动不仅影响双边经贸,也牵动全球市场预期。当前双方贸易代表频繁磋商,能否达成建设性共识,将对全球经济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二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叠加地缘政治风险。俄乌冲突持续、中东局势动荡,导致能源、供应链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即便是传统经济强国如德国,也面临增长放缓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既要稳住自身经济基本盘,也要在推动全球合作与稳定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radio.cgtn.com/podcast/news/1/What-fueled-the-far-right-anti-immigration-protests-in-London/576056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当代中国学学院创建院长,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2014年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经济学),2021年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2025年首届全英/全欧中国经济学会会士。在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20余部,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0-2024年)、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2021-2024年)。10余篇资政报告获国家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长期担任CGTN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