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当地时间9月1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这是美联储在2025年的首次降息,也是继2024年三次降息后的又一次政策调整。9月18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今日世界》栏目连线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就此次降息的背景、影响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入解读。
姚树洁教授指出,美联储此次降息是基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综合评估。一方面,过去几年持续的高利率政策已有效抑制通胀,使核心通胀率从疫情时期的高点回落至约3%,为货币政策调整创造了空间。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已显现出放缓迹象,劳动力市场和整体经济活力趋于疲软,在此背景下,美联储的核心目标是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他强调,此次降息体现了美联储在控制通胀与支持经济增长之间的审慎平衡。尽管当前通胀率仍略高于2%的理想目标,但尚未达到危险水平。相比之下,经济扩张动能减弱成为更紧迫的风险,因而降息被视为一项预防性举措。过去九个月中,美联储一直在权衡时机,此次25个基点的调整幅度相对温和,也释放出未来可能继续宽松的信号。
谈及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姚树洁教授指出,针对劳动力市场“低解雇、低招聘”的降温特征,更应关注“低招聘”问题。企业减少新员工雇佣,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缺乏活力,难以实现人力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此前的高利率环境抑制了企业的投资与扩张意愿,阻碍了资源在不同行业间的动态配置。此次降息有助于缓解这一局面,并通过降低融资成本,使企业更有能力进行战略调整。特别是发展潜力强的领域得以扩张,而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则逐步收缩,从而推动资源向高效率、高增长潜力的行业集中,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针对美国控制通胀的相关举措,姚树洁教授表示,2%是国际普遍认可的通胀目标区间。目前美国CPI同比涨幅约为2.9%,虽高于目标,但远低于疫情期间8.5%的峰值。他强调,若持续维持高利率,通胀或许能进一步下降,但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制造业、服务业将受冲击,消费者也会因借贷成本过高而承压。因此,美联储的政策重心在于寻求平衡:尽管通胀仍处相对高位,但尚未构成危急风险,而经济扩张放缓才是当前最核心的担忧。
对于降息对全球资本流动的影响,姚树洁分析称,过去24至48小时内市场已有反应,例如中国股市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中概股表现优于美股整体。这表明资本正向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工业竞争对手流动,可能出现阶段性资本外流。但他提醒,当前市场情绪具有短期波动性,投资者仍在消化政策信号,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方向和持续性尚需更长时间观察。若美联储延续降息路径,类似2016年的全球资本再配置趋势可能重现。
关于美国此次降息后未来可能的进一步政策调整,姚树洁教授分析认为,这为中、日、韩及西欧等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大的调整空间,使其拥有更多灵活性。以中国为例,当前可适度下调利率、增加流动性注入,无需过度担忧外部挑战,政策弹性显著提升。对于美联储暗示年底前或再降息两次的预期,他则分析指出,后续决策将主要依赖两个关键指标:一是通胀走势,若CPI稳定在3%以下或继续回落,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将上升;若突破3%并持续攀升,则短期内降息概率或将大幅下降。二是经济活动指数,若数据显示增长持续疲软,将增加降息必要性。
原文链接:
https://radio.cgtn.com/podcast/news/1/What-does-the-Feds-rate-cut-mean-for-global-markets/576623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当代中国学学院创建院长,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2014年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经济学),2021年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2025年首届全英/全欧中国经济学会会士。在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20余部,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0-2024年)、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2021-2024年)。10余篇资政报告获国家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长期担任CGTN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