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9月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9月23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今日世界》栏目连线采访了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深入解读了“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与新时代使命。
姚树洁教授表示,中国金融资产规模的跃升,是中国经济实力的直接体现。作为全球名义GDP第二大国,中国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庞大金融体系。当前金融机构总资产已突破470万亿元,银行业资产规模全球领先,同时股票和债券市场也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这一系列成就不仅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经济与金融行业协同发展的强劲趋势。
针对近年来资本市场监管趋严、处罚力度显著提升的现象,姚树洁教授认为,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证券市场不断扩容,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加,客观上导致各类合规风险和违法违规行为增多;另一方面,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得益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监管机构能够更高效、精准地获取企业运营、财务及合规信息,大幅提升风险识别与执法效率。他强调,政府坚定维护市场秩序、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决心,是推动监管升级的核心动力。未来,随着投资者对市场透明度、企业社会责任和投资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强化监管将成为常态,关键在于在推动企业融资发展与确保合规经营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在谈及中国稳居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时,姚树洁教授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开放型经济体,中国必须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以支撑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活动。目前约3.1至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不仅保障了中国的国际支付能力,更为经济提供了抵御外部冲击的“金融保险”,尤其在应对短期贸易摩擦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时发挥着“压舱石”作用。尽管持有大量外汇存在机会成本,但在人民币尚未完全成为全球通用货币的背景下,依赖美元、欧元等国际硬通货进行对外结算仍是现实需要,因此维持适度规模的外汇储备至关重要。
姚树洁教授还强调,金融体系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正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前,科技类企业市值已占中国股市总市值的四分之一,凸显其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企业普遍面临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挑战,亟需银行信贷、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等多元化金融支持。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助力科技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也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形成“科技—金融—经济”良性循环。未来,随着科技产业持续壮大,金融支持的深度与广度将进一步提升。
最后,关于中国资产吸引力不断提升的驱动力,姚树洁教授指出,能在一年内实现3万亿美元净资产市值的增长,充分体现了全球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壮大和蕴含的丰富投资机遇。中国境内及离岸市场涌现出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企业,为海外投资者创造了实现资产保值与增值的宝贵机会。在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目标驱动下,国际资本正持续流入中国市场。随着金融制度环境优化、市场透明度提升和开放水平不断扩大,中国金融资产将继续成为全球投资组合中的重要配置选择。(编辑:龚 丹 校审:龚 丹 聂月文 欧璟华)
原文链接:
https://radio.cgtn.com/podcast/news/1/Why-has-Putin-offered-to-extend-the-New-START-agreement/577568
姚树洁个人简介

姚树洁,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当代中国学学院创建院长,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济顾问。2014年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经济学),2021年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2025年首届全英/全欧中国经济学会会士。在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和编著20余部,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0-2024年)、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2021-2025年)。10余篇资政报告获国家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长期担任CGTN特约评论员。